如火如荼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也能为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赋能。
6月9日,2023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深入介绍了,智能化、大模型如何为动力电池产业提效降本的。
众所周知,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动力电池产业,但发展至今,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例如增速放缓、利润率降低、产品迭代加快等等。
欧阳明高开出的药方是智能化和大模型的解决方案。
不过,欧阳明高采用的大模型不是GPT,而是双向编码的预模型BRT。这两种模型底层神经网络都是Tranformer。
通过欧阳明高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看到大模型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应用前景。
基于大模型实现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
什么是大模型?一般来说都是基于深度学习,并以Tranformer为底层神经网络的、数量达到亿级别以上的模型。
Tranformer和以前的神经网络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并行的。并行就可以使参数量放大到百亿、千亿,这样就有可能形成智力表现,与专业知识的输出。
通过大数据、预训练,以及百亿参数大模型,也就是Tranformer再加上注意力机制,就可以构成的框架型系统,比如说GPT就具备推理能力。
在欧阳明高看来,以此为基础,可以形成各种不同应用的大模型。例如用于绘画、语言类的chatGPT,还可以构建用于自动驾驶,以及能源和电力的大模型。
欧阳明高认为,动力电池产业完全可以借鉴这个概念。以Tranformer为基础预训练神经网络,来构建电池预训练大模型,可以用GPT模式或者其他模式的大模型,
在智能设计、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回收等领域实现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的应用。
随着设计技术的不断提升,从实验试错到仿真驱动,到现在的智能化全自动阶段。智能化全自动相比仿真设计, 效率提升1到2个数量级,可以节省研发费用70%-80%。
例如,通过电池智能设计技术,输入端为车辆性能需求,通过智能化全自动设计,可以输出最佳的电池方案。
在智能化全自动设计中有两项核心技术, 一个是高精度建模,另一个是高效的智能寻优算法。 在智能制造领域,可以用仿真做数字孪生、缺陷智能检测、产线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来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
工艺数字孪生技术促进工艺开发的效率提升,更加科学智能化;融合电池缺陷演化机理和人工智能技术,将会使电池质量管控再上一个台阶;充分挖掘电池产线数据,智能预测、决策等技术有利于降本增效,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智能装备领域,其经历了从单机智能到多机协同智能,再到整条生产线一体化智能阶段。在智能装备的帮助下,可以实现锂离子电池电池极限制造,达到PPB级别缺陷率、全生命周期电池产品可靠性、TWh级别的超大规模高质量交付能力。
在智能感知层面,则可以通过引入多维的传感器,包括温度、电位、压力、光纤和气体传感器等,融合机理和人工智能,可以开发出内部状态的感知算法,来实现对电池内部状态的评估以及预测。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通过大模型来进行电池管理。例如,热失控安全的预警。“以前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热失控数据是很少的,事故本来就不多,不可能形成大数据。但是有了人工智能,我们可以基于少数数据,通过数字孪生,生成一个大型数据库,然后进行预判。”欧阳明高表示。
再例如智能调控。欧阳明高提到,电池能控制的领域很少,只有充电可以控制,但放电基本上是不可控的。但现在通过大模型,不仅仅可以实现对电池的主动均衡,还可以对充电析锂进行调控。“以前析锂出来就进不去了,现在可以调控。热失控以前没有办法调控,现在实时控制来防止热失控。”欧阳明高举例道,“再比如说可以通过智能端盖,也可以对内部气体进行调控。”
智能回收方面,可以做到非破坏性的修复,可以通过小电流进行析锂调控等。对回收时间点的把控,就需要对电池寿命进行智能化预测。
大模型在电池领域的进展
大模型的应用进展方面,清华大学的进展或许可以进行参考。
目前,国内清华大学已经基于MAE构架,打造出了电池行业首个电池AI大模型。该模型达到了十亿级的参数,这个模型可以解决多个任务,适应多种电池。
在欧阳明高看来,这个构架有三大优势,一是可以采用无标签数据,即所有数据不进行精细标签,是其核心优势。
第二,是该模型可迁移,也就是具有通用性。
第三,是不需要人工介入。
现在该模型已经发展到第二代,已经在全国30个城市实现业务落地,覆盖80万辆新能源汽车,2万多个充电桩,以及1000GWh储能。
电池智能设计方面,其开发了一款动力电池全自主的国产软件,通过虚拟建模仿真,包含了所有的电芯类型、材料库等。现在已经有28家专业客户采用了这个软件,目前外测的单位和方案已经超过了200套。
在智能制造方面,需要用软件来定义电池工艺,包括对产线缺陷异物检测软件和电池的分容软件。
传统分容是全部化成、分容做一次测试,现在一半测试,另外一半完全靠预测,节省大量人力物力。目前电池AI大模型在生产线上,检出的缺陷率、检出率超过90%。
在智能电池前瞻技术方面,欧阳明高团队还在开发的植入式软件,植入式传感器最核心就是电位传感器。电位跟很多内部状态都有关系,是难度最大的一个传感器。
欧阳明高介绍说,其团队从2014年就开始做,现在做到第四代,与隔膜完全一体化的电位反馈,该柔性有机材料负极电位传感器的寿命超过2500小时、接近30万公里,可以跟车同寿命;而且是做到面上反馈、多点反馈,和无线传输。该传感器可以做到缺陷反馈、安全预警和快充等等。
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展望
欧阳明高认为,在智能设计、智能电池方向,主要是高精度多尺度的建模技术+电池内部的多维传感。在智能制造与智能装备方向,主要是产线大数据和先进制造技术+单机智能化与多机协同。在智能管理和智能回收方向,主要是靠大模型与主动调控。
当然,欧阳明高认为,电池全生命周期智能化发展还面临一系列挑战。例如,
一是,数据量还不够;二是,整个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可解释性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入电池机理;三是可移植性存在问题,现在如何移植到固态电池、全固态电池,移植性还需要研究
,对于现有电池可移植没有问题,但是对新体系还需要做大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