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屏”已经成为衡量智能座舱是否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当前车载面板的技术分类主要有a-Si技术、LTPS技术、OLED技术、IGZO技术、MiniLED技术和MicroLED技术。
根据CINNO 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总出货量约为1.92亿片,2023年预计将达到2亿片,2030年则有望达到2.67亿片。
从出货量来看,a-Si技术和LTPS技术当前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天马微电子统计,大约70%采用a-Si技术。a-Si技术的主要优势在于造型的灵活定制已经较高的性价比,尤其是适用于如流媒体屏幕,knob屏等。
LTPS技术则在于高穿透低功耗以及窄边框,同时像素密度和相应速度也更高,提供的图像更加细腻和真实,多用于大尺寸屏幕。目前占比约20%,也是增速最快的一个技术类别。OLED和MiniLED目前主要搭载在高端车型中。
车载屏幕新宠-MiniLED和OLED
2022年1月,奔驰正式发布了VISION EQXX纯电动概念车。该车座舱最大的亮点即搭载了一块47.7英寸的一体式MiniLED显示屏,达到了8K的分辨率,同时具有3000多个局部调光区域,在显示内容更加丰富的同时,还兼顾能耗的节省。
目前已有大量量产车型搭载了MiniLED车载产品,主要集中在各品牌高端车型中。
天马在创新大会上透露,根据整车项目进度来看,MiniLED将在2025年出现大规模爆发。
按照光源来分MiniLED主要分为蓝光MiniLED和白光MiniLED。目前两种方案均已在消费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本次天马在创新大会推出的便是车载蓝光MiniLED产品。与消费产品相比,车载产品因为在产品可靠性和寿命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对于蓝光MiniLED而言,主要体现在车规级量子点膜需满足车规要求。并且不同于白光,蓝光MiniLED的光源能量更高,PC或者PMA的材料就很难实现车规要求,需要用到PET甚至更高可靠性的材料,因此材料的开发和设计架构的匹配也同样重要。
天马透露,当前量产的是其第三代技术,虽然依旧采用被动驱动的技术,但相比前两代,色域从86%提升到110%但功耗反而是下降的。从第四代开始,将采用主动驱动技术,届时每一个像素都会有对应的分区去驱动,实现更多的分区控制,方便客户做多样化选择。未来的第五代、第六代产品将进一步缩小分区控制范围,甚至做到1mm以下的分区控制。
对于OLED屏幕技术,天马已经成功研发了国内首款车载动态弯曲OLED屏幕,在满足车规的机械强度要求的同时,还具备了超过20万次的动态弯曲能力。
MicroLED量产需要时间
MicroLED的优点在于透明背景和无缝拼接。应用在车载环境下,屏幕造型就可以更加多样,同时可以与内饰材料进行深度融合。目前主要的难点在于由于MicroLED的热稳定性还有待提升,在车内相对封闭环境下使用,存在一定的质量隐患。因此其应用更多的是在非车载领域。
天马在创新大会展示了最新的1.63英寸403PPI主动式Micro-LED显示屏,
目前天马在MicroLED投资近10亿去进行孵化,天马透露,其MicroLED的产线预计在明年实现点亮,实现一定规模的量产。在创新大会期间,天马与嘉庚创新实验室就Micro-LED技术开发进行战略合作签约,成立Micro-LED联合研究院。
AR-HUD采用TFT技术路线
AR-HUD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开始替代仪表,显示导航、车辆状态、环境信息、车辆速度等信息。本次天马创新日展示了其AR-HUD产品,采用TFT显示技术,集成了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均匀准直背光技术,可以实现局部调光功能。参数方面,FOV达到了10*5度,VID大于10米,对比度大于1600:1,背光功耗小于15W。
总结
随着对座舱要求的不断提升,座舱屏幕已经从单纯追求大屏开始转向对屏幕素质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包括MiniLED和OLED等新的屏幕技术开始在车载领域得到应用。作为新的座舱显示组成部分,AR-HUD正逐步取代仪表完成行车信息的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