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4年臻驱科技出货量接近50万套” >
>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继续保持高增长态势,全年产量突破1,300万辆。终端销售同样表现亮眼,全年销售1,075万辆,同比增速达到48%。其中,混合动力车型成为增长主力,市场规模达446万辆,同比增长92%,带动DHT与双电机控制器产品装机量超350万套,增速超90%。 > >
>相应的,相关的供应链企业市场规模也在发生改变,这其中臻驱科技的表现最为瞩目。根据NE时代统计,2024年臻驱科技终端装机量超26万套。其中双电机控制器产品出货量达22万套,在行业中排名第三,但同比增幅远超排名前两位的弗迪动力与汇川联合动力。 >
>2024年双电机控制器装机量排名,数据来源:NE时代 > >
>根据臻驱科技发布的信息显示,包括单电机控制器、海外出口以及功率组件形式出货在内,臻驱科技全年出货量接近50万套。 > >
>考虑到整车企业自研自制趋势加剧,并且在价格战压力下行业竞争愈发激烈,臻驱科技能够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其成功离不开扎实的技术布局和创新的商业模式,是其从技术型公司成长为技术驱动型量产供应商的关键。 > >
>01.小型化,是技术体现也能构建竞争壁垒>
>小型化,一直是电控产品追求的目标。 > >
>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路线图2.0中就提出,2025年电机控制密度目标为40kW/L,2030年为50kW/L,2035年为70kW/L。 > >
>对于整车企业而言,小型化有助于提升整车布置灵活性,实现重量减轻,成本降低。 > >
>对于供应商而言,小型化本身就是技术先进性的一种体现。从项目周期的角度来看,小型化也有助于构建竞争壁垒。在短时间内,在不变更系统方案的前提下,整车企业切换供应链的成本提升,从而能够保持项目供应的稳定性。臻驱科技第三代双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到61.5kW/L,并且是在集成电磁离合器驱动、油泵控制、两路保险丝的情况下实现的,表现优异。 > >
>臻驱科技第三代双电机控制器,来源:臻驱科技 > >
>得益于功率模块自制,臻驱科技产品小型化技术可以从功率模块的小型化,以及功率模块与薄膜电容集成后,即功率砖的小型化来展开。 > >
>臻驱科技目前主推有两款小型化功率模块产品,分别为OreoPACK和SlimPACK。 > >
>从封装形式上来看,OreoPACK为双面水冷、塑封的封装方式,电压等级为750V, 最高结温为185°C,体积仅为标准HPD的九分之一 。除了小型化方面外,OreoPACK最大的特点是其可靠性表现。这与臻驱科技严苛的产品要求息息相关。尤其是关系到功率模块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以循环测试为例,臻驱科技采用的测试标准要远高于行业普遍标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循环测试选用的温度要求,二是循环次数数据表现。 >
>温度要求方面,臻驱科技选用的是65-185°C的功率循环,即功率模块最高结温为185°C,相应的芯片温升为120°C。而行业内的普遍要求为25-125°C的功率循环,即最高结温125°C,芯片温升为100°C。鲜有企业会像臻驱科技一样,选用如此之高的温度要求。 > >
>在这种严苛的温度要求下,OreoPACK的秒级功率循环次数超过了44万次,远远高于行业普遍要求的5-6万次。 > >
>正是这种远高于行业标准的要求,使得OreoPACK在某德系客户项目中,可以在205°C下累计工作数十小时,惊艳了一众德国客户。 > >
>不仅如此,OreoPACK还集成了片上温度传感器和电流传感器,使得保护更为迅速和准确,此举也进一步提升了其可靠性。 > >
>当前,基于OreoPACK平台化技术,臻驱科技新增推出单面水冷功率模块产品,内部称之为ReoPACK。目前已经在较低功率应用场景,如P1电机控制器中实现应用。 > >
>臻驱科技OreoPACK,来源:臻驱科技 > >
>SlimPACK为灌胶,单面Pin-fin冷却设计,芯片兼容IGBT和碳化硅,电压等级覆盖750V和1200V,持续工作温度达到185°C,体积仅为标准HPD的三分之二。 >
>
>
>
臻驱科技SlimPACK,来源:臻驱科技 > >
>配合使用的电流传感器产品,臻驱科技同样注重小型化,即无磁芯电流传感器。 > >
>无磁芯电流传感器,来源:臻驱科技 > >
>但作为一种新型传感器,无磁芯电流传感器当前的难点主要在于应用端。包括传感器及其周边铜排的散热问题、定位导致的精确度问题、算法补偿及产线标定问题等。这也是目前尚未大规模应用的主要原因。 > >
>臻驱科技是行业内第一个也是全球唯一一个量产应用无磁芯传感器的企业 ,目前已经在其电机控制器产品中大量使用。通过与自研的OreoPACK和SlimPACK实现深度集成,与其他解决方案相比,宽度可节约至少1厘米。 > >
>臻驱科技基于OreoPACK功率砖产品,图中绿色部分为无磁芯电流传感器。来源:臻驱科技 > >
>对于功率砖的小型化,除功率模块外,还涉及到另外一个挑战,即薄膜电容的小型化。 > >
>影响薄膜电容小型化的关键因素是散热。 目前电机控制器中薄膜电容的环境工作温度要求通常为105°C,最高甚至达到120°C,已经超过了薄膜电容芯子的工作温度。采用小型化设计的薄膜电容方案后,容易因散热不及时造成薄膜电容长期工作在高温环境下,甚至超过其最大耐温,而高温会加速薄膜电容老化,影响寿命。 > >
>臻驱科技功率砖其中的一大亮点便是实现了薄膜电容和功率模块一体化的散热方案。 > >
>臻驱科技将薄膜电容直接灌封在散热器中,从而提升其散热能力。同时,功率模块与薄膜电容共用散热器,同时满足集成化和高效散热要求。在实现小型化、低成本目标的同时,也能有效降低薄膜电容工作时的温度,提升芯子的可靠性,延长薄膜电容的工作寿命。 > >
>根据功率模块类型不同,臻驱科技目前已经推出两款量产功率砖产品。分别是基于SlimPACK和OreoPACK功率模块。 > >
>其中,OreoPACK功率砖的体积为1.7L(双电机控制器),内部采用四个液冷回路。SlimPACK功率砖的体积仅为0.6L(单电机控制器),内部采用一个液冷回路。功率模块和薄膜电容分别位于散热器两侧,该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漏感低的特点,并且可直接兼容碳化硅。 > >
>
>
>
臻驱科技基于SlimPACK功率砖产品。来源:臻驱科技 > >
>02.模式创新,不做客户技术升级的“拦路虎”>
>在新能源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整车企业不断深入在电驱行业的布局,如今整车企业自研自制电驱动系统已经成为全行业的共识。 > >
>在这种趋势下,电驱行业的产业链也由之前的链式向链式加网状的混合供应链方式发展。即整车企业不再仅仅是采购总成,而是倾向总成自制,内部零部件采购。为了配合供应链的变化,叠加当前电驱多合一发展趋势,驱控分离逐渐成为主流的技术方案。 > >
>驱控分离是指电驱控制与驱动硬件分离。在此基础上,电驱控制算法更多诉求是实现白盒交付,驱动硬件则要求模块化交付。由于继电器、滤波组件、直流母排等部件已经非常成熟,因此模块化部件便围绕上文提到的功率砖产品以及驱动、控制电路板二合一来展开。 > >
>据悉臻驱科技早在2022年便推出了功率砖的产品。 除了契合客户的需求外,这其中还隐藏着另外一个因素。 > >
>电控产品作为一个单独的总成,各家整车企业的方案各不相同。作为第三方企业,意味着每年都会接收到很多产品需求。但整车市场变化非常快,推进中的项目也可能会由于决策改变而导致中途流产。因此,对于电控企业而言,需要在多样化的电控总成方案中寻求共性的解决方案,降低项目开发周期和成本。 > >
>因此,在后续客户产品思路转变的时候,臻驱科技便迅速切换产品供应策略。如今,功率砖产品已经是臻驱出货量的主力产品之一。 > >
>而驱动和控制电路板的集成,臻驱科技量产时间更早。在臻驱科技双电机控制器产品中,包括两台电机的驱动与控制、电磁离合器的驱动以及双旋变或电涡流传感器软解码全部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边。并且上述功能仅由一颗MCU来运行。目前该方案已经在上汽通用五菱等多个客户混合动力车型上实现量产。 > >
>臻驱科技主控板集成双电机驱动、控制,电磁离合器控制驱动、双旋变或电涡流传感器软解码,仅采用一颗MCU。来源:臻驱科技 >
>算法白盒交付也是臻驱科技的重要创新模式,在2022年便开始实施。不仅局限于应用层的白盒交付,臻驱科技提供的是应用层软件的白盒交付。而如今,白盒交付已经成为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 >
>凭借灵活的供应模式,臻驱科技已与上汽通用五菱、奇瑞汽车、长安汽车、赛力斯等客户建立广泛合作。 > >
>03.“大研发”体系,跨越量产的“鸿沟”>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激烈,技术时效性强,产品落地的速度至关重要。 > >
>和单纯的技术研发不同,量产主要追求的是稳定、高效和经济性,重点考验的是对供应链和生产制造的管理能力。包括芯片库存、生产计划、交付管理等多个环节。同时,考虑到方案多样,还需要保障多个产品平台、不同客户的稳定供应。甚至,对于重要的战略级客户,还需要提供定制化的专用方案,这些在供应链管理中也需要兼顾。 > >
>换言之,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其实是组织力的体现。需要在整个环节中确保信息透明,快速的响应和良好的机动性。 > >
>臻驱科技2024年实现装机量和产能双增长,新投产的芜湖工厂,产能新增90万台电控、45万台功率砖,对供应链管理的挑战也进一步提升。 > >
>为了应对挑战,臻驱科技并未采取寻找“外援”的形式,而是通过挖掘内部人才潜力的方式,建立并采用了“大研发”体系。即通过工程师能力的外溢以对供应链进行管控。换言之,工程师不仅是产品研发的负责人还是产品供应链的管理者,同时也是产品客户的对接人。 > >
>“大研发”体系中,相关工程师凭借对自身产品线的深入理解,能够打破部门之间的模式壁垒,提升跨部门之间沟通的效率,最终实现业务线的高效协同。 > >
>但实施“大研发”体系却并非容易,因为该体系下对工程师的个人能力和精力要求极高,不仅要求其专业素质过硬,不仅需具备专业技术能力,还要统筹供应链管理与客户需求。 > >
>臻驱科技能够成功推进‘大研发’体系,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才储备。公开数据显示,包括公司创始人沈捷在内,臻驱科技聚集了海内外电力电子行业、汽车行业的众多顶尖人才。目前臻驱科技有接近400名研发工程师,硕士及以上占比超过50%。 > >
>04.>
>海外市场,开拓新市场的重要方向 > >
>在低碳目标的驱动下,全球汽车产业都在推进电动化布局,中国新能源企业正积极融入全球市场。 > >
>臻驱科技从成立之初就着眼于国内、国外市场,当前海外拓展主要由两个途径展开。一是直接为海外客户提供产品及服务,二是跟随整车国内客户一同出海。 > >
>早在2019年,臻驱德国成立,地址位于德国亚琛,也是臻驱科技创始人沈捷母校的所在地。此后,臻驱科技不断吸纳当地工程师参与研发,并逐步融合德国精确性、可靠性与技术创新文化,以提升自身产品竞争力。 > >
>这也是臻驱科技在海外市场中,其产品和技术创新能够赢得尊重的关键因素,为此后的多个海外合作奠定了基础。 > >
>2021年开始,臻驱科技在欧洲进展加速。该年底臻驱科技与德国汽车零部件巨头舍弗勒签订了投资和战略合作协议。2023年9月,臻驱科技获得了沃尔沃汽车科技基金战略投资,再获欧洲企业认可,海外知名度进一步增强。 > >
>2021年底舍弗勒与臻驱科技签订投资及战略合作协议。来源:臻驱科技 > >
>如今,NE时代了解到,目前臻驱科技获得多个海外客户订单,包括北美某高端跑车企业纯电订单以及欧洲多个全球头部车企混合动力双电机控制器订单和商用车项目订单。 > >
>凭借在海外多年的布局,臻驱科技在面对国内客户一同出海的要求时,就显得得心应手。 > >
>当前,臻驱科技配套出口欧盟的车型已经突破1万台/月。今年下半年配套车型将出口美洲,海外供应版图进一步扩大。 > >
>End. >
>臻驱科技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其产品技术与商业模式高度契合当下整车客户对于电驱产品的需求。从小型化技术突破到驱控分离供应模式,从“大研发”体系到海外市场拓展,臻驱科技不断适应行业变化,在新能源电驱赛道中逐渐占据重要位置。 > >
>2月末,在时隔16个月后,臻驱科技完成了新一轮的融资,领投方国投招商在业内久负盛名,投资案例包括蔚来汽车、徐工汽车、宁德时代、地平线等行业头部企业。此外,跟投企业中包括柳州一二五产业基金、重庆两江基金也为产业投资者,与各当地企业如上汽通用五菱、赛力斯、长安汽车关系紧密。臻驱科技融资的顺利完成也体现出了投资市场对臻驱科技产品领先性和市场地位的认可,更是对其未来的长期发展满怀信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