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真的是摸透了高端智能电动汽车。
尤其是尊界S800,把去年年底鸿蒙智行TechDay上分享的技术落地,至少代表了2025年的“黑科技”方向。
途灵龙行平台,华为余承东称之为“行业首个自主智能数字底盘平台”,在发布会亮相之后,ADS、数字底盘引擎和分布式动力总成等关键技术就由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和华为数字能源分别认领。“华为”+“华为”,才能造就途灵龙行平台。
01. 从“互不干扰”到“融合”
为什么说途灵龙行平台代表了2025年的“黑科技”?
关键在于,华为打破了动力、底盘、智驾三大域的“互不干扰”,迈出“融合”的第一步。
先看余承东的介绍,途灵龙行平台是业界首个全域融合架构,自主智能的数字底盘平台,具有主动感知、中央控制、智能推理、自主学习等特点。
全域融合,体现在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的融合。车身执行器、动力执行器、悬架执行器、转向执行器、制动执行器和热管理执行器,都是在一个中央控制内进行处理,高效率、高性能。
若没有融合,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和悬架系统,每一个都是一个独立的系统,从感知、控制到执行都在单独的系统内运行,然后各系统间跨域通信。
先看全域融合和协同控制的结果。
场景一,复杂冰雪路面紧急避障测试,衡量左右路面附着力不同,车辆紧急转向时的稳定性。行业优秀平台在时速52km/h时失控,途灵龙行平台在80km/h的速度下稳稳通过。
场景二,对开冰雪路面绕圆测试,对比下来,途灵龙行平台开到62km/h没有失控,横摆控制偏差下降27%,车身响应速度提升22%,而其他车辆在55km/h时失控。
场景三,雪地30%坡度,途灵龙行平台不失速不打滑,滑移率控制精准度提升30%,动力平稳度提升21%。
场景四,前轮爆胎,爆胎检测响应时延<0.2S,在多电机、悬架、前后转向等全维协同控制下,120km/h对开路面仍保持直线行驶,80km/h绕圆没有失控,大幅度提升了安全性。
场景五,复杂颠簸路况高速过坑,白沙不扬,玻璃不碎,踏水无痕,不仅避免了爆胎,而且乘坐舒适性大幅度提升。
另外还有过弯不侧倾;加速舒适控制,起步不抬头;电液舒适控制,刹车不点头;5D蟹行实现全球最大蟹形角度16°,华尔兹掉头双车道一把过;转弯半径最小,比A0级小车转弯半径更小。
从结果来看,尊界的各项“黑科技”都建立在协同控制的基础上:ADS高阶智驾系统提前预瞄、感知路况,融合感知网络预测风险,全维控制模型协同计算,由HUAWEI XMC中央控制精准协调和控制,电液协同,加上多轮扭矩分布式调节和前后轮转向协同,才能让车辆在复杂路面的表现极其稳健,安全性增强的同时,舒适性也得以大幅度提升。
实际上,全维感知、3D控制、智能协同,在2023年鸿蒙智行推出的途灵平台时就提出来了。途灵平台主要应用于问界、智界、享界等鸿蒙智行旗下品牌车型。其核心功能包括基础的智能驾驶、座舱和域控制,强调模块化与适应性,但控制逻辑仍以被动响应为主,即通过传感器触发后调整底盘参数。
途灵龙行平台作为途灵平台的升级版,首次搭载于尊界S800,定位为行业首个自主智能数字底盘平台。其最大突破在于从“被动智能”跃迁至“自主智能”,通过全域融合架构实现主动预判与中央控制,并支持更复杂的车型和动力配置(如四电机、线控转向等)。
02. 高度共享,主动预判
既然全域融合,感知也就不分“你的、我的”,而是共有的。
全车的感知,既有高调的智能驾驶感知,提供的是车辆环境的感知,也有低调的整车传感器,提供车辆状态信息和驾驶意图信息,还有云端的数据信息。
调用感知数据最多的是智驾系统,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皆为之服务,进行环境感知,如车道线、障碍物识别,基于此智驾系统处理路径规划、障碍物跟踪等任务。
但是魔毯底盘目前更多的是依赖底盘传感器实现调节,如IMU、前轴加速度传感器、高速传感器。仅有少部分车企,如蔚来、奔驰,结合红外摄像头或激光雷达扫描前方路面,探测如坑洼、减速带等路面起伏状况,提前调整悬架参数,主动预判。
途灵龙行平台更进一步,底盘和智驾高度共享传感器,且共享感知预测网络。
基于车辆状态估计iVSE与HUAWEI ADS的深度融合,途灵龙行平台构筑融合感知预测网络,并通过 AI 技术进行精准预测和推理,提前预判路况。
传感器方面,尊界S800配备了11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以及2个角毫米波雷达等基础感知系统,并且前向装备1颗192线激光雷达和3个分布式毫米波雷达矩阵,引入2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用于侧向感知,后向则配备了一个高精度固态激光雷达,总计使用了32个传感器,构建了一个强大的立体融合感知系统,四个激光雷达的使用更是提升了测量的精准度。
基于这些传感器,对于前行道路上的坑洼凸起、道路状态,途灵龙行平台不仅能够识别道路上的物体,还能实时构建连续空间模型,不再依赖传统特征物识别(如坑洼检测),而是将路况空间模型的分辨率提升100倍,实现全路况、全天候、全场景的驾驶能力。
余承东解释道,传统汽车的响应处理方式是滞后的,通常在车辆出现异常如打滑后,才进行后处理,响应时间延迟10到200毫秒。而具备感知预测网络的途灵龙行平台能够提前50毫秒到200毫秒进行预测,从被动的事后弥补转变为提前预设,实现了响应速度和预防能力的大幅度提升。
03. 数字底盘的"大脑"
整个华为数字底盘的引擎是HUAWEI XMC(XMotion Control),六合一中央集中控制,全维协同,性能较传统平台提升10倍,是途灵龙行平台实现超机动、超安全、超舒适、超灵活的“大脑”。
XMC实现了业界首个车辆六合一协同控制系统,包括车身、动力、悬挂、转向、制动和热管理,协同控制器件数较行业提高了五倍。通过强大的端到端调度能力和处理能力,最小决策链路时延甚至小于1毫秒。
并且,通过时空推理的悬架网络和全维协同控制模型,XMC将智能推理引入到车辆的运动控制,融合感知构建道路空间模型,智能推理悬架调节策略,使驾驶更加舒适。
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认领了HUAWEI XMC,时空推理悬架网络和全维协同控制模型均内置其中,根据融合感知的主动预判信息,计算得出滑移率、横摆角速度等关键参数,继而反馈给动力、转向、制动和悬架等。
华为数字底盘引擎HUAWEI XMC是基于华为乾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中的 HUAWEI iDVP 智能汽车数字底座和 HUAWEI XMOTION 2.0 智能车身协同控制技术融合演进而来的。
XMOTION是基于iDVP平台的车控原生应用,通过对整车XYZ方向运动的协同控制,实现车身6自由度全姿态控制,实现安全、舒适、节能的驾乘体验。
04. 强大且灵活的“扭矩控制”
在尊界S800技术发布会后几日,华为数字能源公开认领了“分布式动力总成”,助力S800应对前轮爆胎、极端路况下的避障、绕圆以及转弯等。
更早在去年12月份,鸿蒙智行就介绍了分布式动力总成,并介绍了DVP矢量扭矩控制技术在分布式动力总成中的应用及呈现的效果。
如在高速避障中,传统未搭载DVP的车型响应时间需要200毫秒左右,分布式电驱可以优化到80毫秒。
遇到高速爆胎时,DVP可以迅速的响应,对后轴的扭矩进行单边的独立控制,响应速度可提升20%,把车辆因为爆胎导致的横摆减少了60%。
冰雪路面上,帮助车辆不打滑、好过弯。
狭窄道路上转弯、掉头或者窄车位的泊入泊出,通过施加不同的扭矩输入,使车辆更敏捷。
扭矩控制一直以来都是华为数字能源开发的重点之一。而让动力总成从被动执行跨越至主动智能时代,是从第三代扭矩控制功能iTRACK开始的。
与第二代扭矩控制系统解决方案(DATS)相似的是,iTRACK也是通过电机旋变传感器感知路面变化,扭矩调节链路大幅缩短,同时根据路况和车轮附着力进行动态的扭矩调教,降低颠簸感及冲击感,减少车辆晃动。
不同的是,作为DATS的升级版,iTRACK引入更精细的微秒级感知和毫秒级调节能力,响应速度提升至每秒10000次路况感知和1000次扭矩调整,专为减速带“前窜”、车库环氧地坪打滑等问题而设。例如,过减速带时震动幅度减少50%,颠簸时间缩短40%,显著提升极端场景下的稳定性。同时,智能电机精准转速控制位置跟踪精度提升3倍,让入库、狭窄车位泊车更稳、更顺滑。
而尊界的DVP矢量扭矩控制技术,通过动力域的深度融合(驱动、制动、转向协同)实现更高级别的车身控制。例如,支持高速爆胎时保持直线行驶、极小半径掉头等功能,侧重于安全性和操控极限提升,与iTRACK的舒适性优化形成互补。
End.
若对各项“黑科技”溯源,我们就会发现,每一项都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华为在理清数字架构的基石上,由华为乾崑和华为数字能源在感知、智驾、动力、底盘等方面持续迭代,继而整合、协同。这也说明了一点,智驾、底盘、驱动的“融合”只能由强话语权的供应商或者强自研能力的主机厂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