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片Lab独家获悉,亿纬锂能已攻入小鹏MONA供应链,后续车型基础版本中已规划亿纬锂能提供的电池方案。>
>“车型有大改款,长续航版本还用比亚迪的电池。”有产业链人士告诉极片Lab。>
>引入亿纬锂能的原因不难推测,>其一是防止单一供应商“卡脖子”,其二显然是控制成本,这是车企惯用的供应链策略。>
>据极片Lab了解,本次亿纬锂能供应的是传统方形电池,与比亚迪提供的短刀电池相比,方形电池的排布更加灵活,对底盘的适配能力更强。>
>在车企降本增效的大环境中,减少零部件SKU,是每一家都在努力的目标。小鹏P/G/X系列均使用方形电池,MONA选择引入方形,显然能降低更多的开发成本。>
>小鹏的电池供应商主要是中创新航、亿纬锂能、比亚迪三家企业,其中,中创新航占据绝对份额,2025款G6/G7/G9/X9均为中创新航供应,亿纬锂能供应了小鹏P7+与2024款X9,比亚迪则占据了全部MONA M03的份额。>
>MONA系列是小鹏重回正轨的功勋车型,首款车型M03于2024年8月27日正式上市,起售价11.98万元,凭借年轻人第一辆AI智能轿跑的定位,以及完全超脱网约车的颜值,在市场中迅速走红。>
>直到一年后的今天,市场中也很少有产品能与M03正面竞争。>
>比亚迪曾推出秦L EV,想要分走“年轻人第一款车”的部分蛋糕,但其王朝网的家族式设计语言,在外观上就先失一城,至今月交付量也未破万,对M03造成的影响有限。>
>M03是当前市场中少数的现象级产品,而且在10-15万元的区间内,力压比亚迪同级车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难得。>
>在MONA M03与比亚迪秦L EV是直接竞对的情况下,小鹏选择“开二供”,减少比亚迪的电池供应份额,无可厚非。>
>截至2025年8月,小鹏MONA M03累计交付量已突破16万辆,其中8月单月交付超1.5万辆,连续12个月交付破万。>
>现有的M03的电池配置分为两个版本,62.2度和51.8度,如果折中计算的话,16万辆出货量可以带动约9.12GWh的装车量,即便只取一半份额,也有4.56GWh的装车量,这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M03的带动下,小鹏的销量也非常可观。2025年1-8月,小鹏汽车累计交付新车27.16万辆,同比增长252%,已经完成了35万辆年度目标的77.6%,年内冲击35万辆几乎如探囊取物。>
>亿纬锂能对小鹏的渗透率逐渐上升,但小鹏此时也并不是风平浪静,从ICU走向KTV后,这家公司也开始面临新的挑战。>
>9月12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称,自2025年9月15日起,召回2024年8月20日至2025年4月27日期间生产的部分小鹏P7+汽车,共计47490辆。>
>本次召回范围内的部分车辆,由于转向助力电机传感器线束接触不良,可能导致转向机传感器信号波动,转向故障警告灯点亮,转向助力失效,存在安全隐患。>
>
>
>
召回4.7万辆汽车,在如今讲求成本与效率的新能源车市场,既在意料之外,又好像在意料之中。小鹏MONA系列未来在市场上表现如何,暂时还很难有推论。>
>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愈发激烈的情况下,车企的命运转折点愈发频繁,理想从巅峰向下回落,蔚来置之死地而后生,都只是半年的时间而已。>
>但亿纬锂能在小鹏供应链中的渗透率提升,是一件确定的事。>
>除了MONA系列以外,>在最新的新车申报目录上,亿纬锂能还取得了小鹏G7增程版本的订单。>
>数据上来看,2025年1-8月,亿纬锂能动力电池装车量17.5GWh,在国内排名第五。>
>如果只看商用车市场,亿纬锂能的排名甚至做到了行业第二,装车量10.43GWh,市场份额为10.43%。但在乘用车市场,亿纬锂能装车量只有7GWh,排名已经掉到了第八名,甚至被吉曜通行、正力新能超越。>
>不过,亿纬锂能乘用车市场的在手订单非常丰富。>
>其与宝马合作的大圆柱电池即将随新世代iX3上市,在前不久的慕尼黑车展中,亿纬锂能董事长刘金成还专门在宝马展台体验新车。>
>如今又拿到小鹏MONA系列和增程G7的订单,亿纬锂能明年在乘用车市场的装车数据,很让人期待。>
>在小动力和医疗电池等基本盘产品保证出货和利润的情况下,亿纬锂能储能电池和商用车电池已经取得了十分不错的成绩,如果明年再提升乘用车市场的装车量,董事长刘金成所说的2026年冲刺百亿美元营收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