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智驾赛道,城市NOA颇为火热。
NOA的全称为Navigate on Autopilot,通常被业界翻译为“领航辅助驾驶”或“高阶智能驾驶”,不同企业的叫法略有不同。如小鹏称其NGP,理想和特斯拉称其为NOA,蔚来早期叫NAD,长城魏品牌则称其为NOH,但本质上它们都是NOA。
通过NOA,用户可在特定道路范围内实现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车辆可在没人接管的情况下到达目的地。
从去年开始,城市NOA成了热话题,小鹏P5打响了城市NOA第一枪,率先在广州开始城市NGP的正式推送。今年开始,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开始推动城市NOA的落地,华为、蔚来、理想等陆续立下“开城”的目标。
新一轮的机遇,正在爆发。
佐思汽研统计了今年前三季度的数据,国内乘用车城市NOA渗透率为4.8%,同比增加了2个百分点,预计2023年渗透率全年有望超过6%。
只是,在如火如荼的城市NOA大战,疯狂“开城”和设立flag的背后,也有其直面行业现实的B面。
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曾在上半年提出一个观点,去年可能是 L2 +(高速 NOA)量产元年,但面向城区的NOA目前还颇具挑战,研发上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才会有一个比较好的进步。
年末,更多车企感受到现实的骨感,大家很少提及昔日立下的flag,掌门人们的公开演讲里,也不再反复强调激进的开城计划了。延期和调整目标者不在少数,这和年初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完全是两种不同的姿态。
01
争先恐后,“卷“向城市NOA
虽然大家都在2023年集体发力,但赛道的窗口期,是有限的。业界普遍认为,城市NOA的最终决战或在2025年,依次为时间节点,冲在前面的玩家能脱颖而出,可一旦冲不出来,就意味着被赶下牌桌。
“卷”,成了唯一的办法。
第一层,是“卷”向城市。
回头看头部玩家的布局,华为计划城市NOA年底全国覆盖、小鹏则宣布年底将城市NOA扩展至50座城市、理想的AD Max也计划在年底“攻占”110城。蔚来也不甘示弱,智驾副总裁任少卿近日表示,有信心在年底前完成25万公里的路线验证,城市NOA遍布200座城市。
在“开城”的大趋势面前,速度就是一切。此前曾有媒体报道,为了迎接激进的城市NOA落地,蔚来曾为此降低了中低端子品牌萤火虫项目的优先级。
第二层,是“卷”向成本。
城市NOA有多烧钱?宏景智驾创始人兼CEO刘飞龙曾表示,城市NOA这样的高级智能驾驶系统,资源投入的必要性较大,随之而来的,则是不同于以往的开发成本。
“开发出来,后面还有大量的成本。”其中,数据决定了性能的上限,但数据是非常大的成本项目,且和自动驾驶将来的商业模式密切相关。
性价比,已成为今年智驾公司谈及最多的一个话题,特别是在城市NOA领域。
前不久,轻舟智航就携手地平线打造了一套城区+高速NOA的智驾方案,高性价比是其撒手锏;在此之前,毫末智行推出HP170、HP370、HP570三款辅助驾驶产品,反复强调的也是性价比;时间轴再往前推,四维图新首席执行官程鹏的年度演讲,主题聚焦也是极致性价比。
针对整个产业链“卷”价格的现象,智驾科技CEO周圣砚认为,中国汽车行业的底层逻辑是成本驱动,需要做更有性价比的产品,但前提是保证性能的前提下。
一方面,是要保证性能和用户体验,但另一方面,城市NOA的上车成本,并不只是硬件成本。 正因为此,基于高成本硬件和综合成本的考量,越来越多的汽车制造商选择“重感知轻地图”的路线。
02
“重感知,轻地图”成先锋
业界众所周知,早期自动驾驶方案采用激光雷达+高精度地图为主,但高精地图高昂的采集成本和鲜度等,都给这一方案带来泛化方面的难题。
就连前几年的“有图路线”拥趸华为,其车BU负责人王军也承认,申请到高精地图资质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最困难的是如何降低采集成本,但实践下来,采集成本其实超出华为的预期。
痛点,催生出新的思路。
特斯拉等玩家,开始主推BEV+transformer以及“重感知轻地图”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当“重感知轻地图”的呼声越来越高,国内厂商开始瞄准BEV+Transformer,试图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从而降低成本,更快地推动城市NOA的落地。
BEV的全称,是基于多视角摄像头的鸟瞰图感知(Bird's-eye-view Perception) ,基于BEV的物体可以通过自上而下的视图,完成轨迹预测和路线规划,且能避免图像视角下的尺度和遮挡等问题,成为自动驾驶领域提高检测性能、实现端到端自动驾驶的关键。
Transformer,则是人工智能领域的热门算法,在智能驾驶场景中发挥出传统CNN算法所不能企及的感知能力,如拥有更高的图像识别能力、更灵活的泛化性能,且和CNN相比,可可实现多模态数据的处理。
小鹏汽车智能驾驶新主帅李力耘就曾表示,轻地图让小鹏的开城速度提升20倍,成本则是高精地图方案的十分之一。未来,将减少对激光雷达的依赖,新车小鹏X9上将计划去掉两个前向雷达,综合成本砍掉一半,但NOA的能力不会弱化。
小鹏去年发布了基于BEV+Transformer技术框架的深度视觉神经网络XNet,今年将其升级为XNet2.0,融合了纯视觉占用网络,做到了动态BEV、静态BEV和占用网络三网合一。
华为也自研了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目前已迭代两次。
根据华为的官方口径,HUAWEI ADS 1.0就已经实现了基于Transformer的BEV架构,而ADS 2.0更是进一步升级,基于道路拓扑推理网络进一步增强,最终实现“没有高精地图也能开”。
实际上,华为ADS 2.0走的是轻量化地图。
简单来说,是增加了一层地图的融合,基于标精地图,加上NOA功能在高精地图里所需的核心要素,抽离出来与标精地图做一层融合,形成与城市NOA更匹配的轻量化地图。
不过,尖子生的作业不好抄。
国内诸多科技公司都在学习特斯拉的BEV+Transformer方案。但很多玩家都只学到皮毛,并没有掌握其精髓。诸如,有公司的算力不足以支持Transformer,也有公司虽然采用了BEV,但算法框架上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Transformer。
03
L3级,靴子落地
11月17日,工信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决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
《通知》正式对L3级自动驾驶的准入规范进行了具体要求,并完善了相关规则。有了官方的责任划分,L2级智能车进阶到L3级自动驾驶有了更清晰的思路,也为技术突围扫清了诸多障碍。
余承东曾在介绍华为ADS 2.0时表示,当前华为实现的是L2.9级别,这是一种无限接近于L3的状态,因为整个国家的L3相关法规还在制定中。
靴子终于落地。
也是在这样的利好下,城市NOA等功能为车企实现L3级智能驾驶的关键领域,也是从L2跨越到L3最重要的实践。
大家都希望,通过城市NOA的逐渐铺开和成熟,在渐进式的自动驾驶发展路径下,L3级自动驾驶可以快一点实现。毕竟,在功能与场景验证等方面,车企的导航辅助驾驶越成熟,越容易以此为跳板,催熟L3的技术落地。
有意思的是,我国下发的第一个L3测试牌照,并不是业界关注度颇高的华为,而是宝马集团。
12月14日,宝马官宣搭载L3级别自动驾驶功能的车辆,在上海市正式获得高快速路自动驾驶测试牌照。随后,越来越多的车企加快速度,拿到这一测试牌照,其中,智己汽车成为首个官宣的国产品牌。
不过,虽然最新的测试名单里没有华为的名字,但值得一提的是,首批获牌照的车企里,阿维塔和极狐都采用了华为的智驾方案,本质上,华为的智驾依旧深度参与了这场试水战。
不过,城市NOA也好,L3级自动驾驶也好,激进的策略背后,也需要回归理性。
L2,体验不够好,高速NOA,不够值,城区NOA,不放心。
这是智驾科技CEO周圣砚对当下智驾产品的总结,回归用户体验和商品本质,这也是很多消费者的心声。
地平线CEO余凯也表达过类似观点。
他在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表示,车企和供应商今年陆续推出L2++级的城区NOA功能,目前普遍是20-30公里接管一次,在他看来,而城市NOA起码要研发至少三年才会得到较好的体验。
而对于L3级自动驾驶技术的前景,他的态度偏悲观,可能十年以后都不会真正实现。
鼓吹者众,清醒者寡。
如L3级自动驾驶,即使技术已经成熟,距离商用依旧有遥远的路程。而如城市NOA,至少在业界很多人看来,2024年下半年,才是真正检验“开城”落地的拐点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