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锂电狂飙的“恶果” 2025要接着尝么?

经历2021年电池产能缺口,车企有关供应的“不安全感”骤增,资本和外部企业也嗅到个中风向,蜂拥而至,从上至下的“扩产潮”袭来。

一年左右的光景,动力电池上中游企业很快尝到产能狂飙、锂价疯涨的“恶果”。

2023年,整个产业链进入高库存、产能利用率低的全面“过剩”时代,材料价格回落,资本热情退去,过山车的眩晕感袭来。

带着遗留问题以及有关技术、产品的积累,历史的车轮踏入2024年,电池企业继续去库存、提产能,换一种形式打价格战。与此同时,还要兼顾出海、固态电池研发及其他应用领域的拓展和布局。

01.

2024:纠偏与破局

虽然整个行业逐渐回归理性,但不可否认的是,高增长时代暂告一段落

从2021、2022年营收的同比普涨,到2023年、2024年第三季度,负增长已经司空见惯且贯穿材料、设备、电池各大企业

不仅营收规模在收缩,并且,一半的钱装进了宁德时代的口袋

NE时代统计21家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涵盖材料、电芯、设备。以2023年宁德时代净利润顶峰情况为例,21家企业共计净利润709亿元,其中467.6亿元由宁德时代贡献,占比近68%。并且,其净利润还在扩张。

营收无法扩张,利润又极其微薄,这对于急需上市拿到新一轮融资接着造血的企业来说,无疑是大忌。

所以在2023年、2024年,大众听到最多的是,“暂缓上市”、“转战港股”、“撤回IPO申请”,一级市场已经不会轻易给动力电池产业链企业买账,二级市场股价腰斩屡见不鲜。

在如此动荡且淘汰赛加剧的阶段,二、三梯队的电池企业才幡然醒悟,不能只盲目去卷了,“活下去”才是当务之急。

蜂巢能源打响“向利润看齐”的第一枪,将过剩的产能包袱转化为现金流、利润,重新审视产品、技术、市场。

杨红新表示,“以前、市场上需要什么产品,蜂巢能源就做什么,但是现在,蜂巢能源要从速度转向质量,由规模转向效益”。2024年,蜂巢能源进入经营变革调整期,降本增效,改善盈利水平,跨越增长和利润的鸿沟。

用产品和技术获得更大的市场,用利润“升值”,进入良性循环,这是二、三梯队电池企业的反思与调整。

而对于已经如鱼得水的龙头企业宁德时代来说,将部分被动变主动,寻找新的增长点,才是其新的重点。

即便从2021年开始,车企开始有意识“去宁德化”。同样,宁德时代与其他电池企业均经历过材料大幅涨价,并且其市占率最高,理论上受到的波及会更大,但这些因素的存在似乎并未对宁德时代有很明显的影响,至少在利润这个层面来讲如此。

但是,降本不能停,利润与降本息息相关。除了在采购价上要低于行业均价10%左右这一简单粗暴的降价方式之外,宁德时代也开始寻求更多元的价格战方式,比如在产品层面卷“性价比”。

用磷酸铁锂做超充,用磷酸锰铁锂提升能量密度,将CTP1.0升级至3.0,打造“增·混”超大电量电池品牌,大阔步推固态电池。

电池企业似乎都开始不只单纯卷价格,还愈发“卷产品”、“卷技术”。

“长刀”VS“短刀”,“金砖”VS“神行”,“4695”VS“4680”,“CTP”VS“CTB”,在补足材料本身缺陷的同时,企业在电池产品层面似乎在对标发展,就孰强孰弱展开较量,亿纬锂能、蜂巢能源、中创新航等二、三梯队的电池企业也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2024年在宁德时代的带领下,整个行业也出现一个较好的趋势是,在做标品的同时,电池企业开始针对不同动力类型车型做电池品牌的划分和匹配,将实际需求进行分级处理,后面估计也会是一个大的趋势。

一味地卷价格,总有触底的时刻,但是卷技术和产品,总有上升的空间。这是电池企业开始纠偏的方向之一。

但是,危机不止于此,车企自制的决心和步伐已不可阻挡。对于电池企业来说,本来就僧多肉少,车企加入,到嘴的肉可能也得吐出来。

就PACK而言,自制已大势所趋,电芯的自制也小有气候。除了比亚迪,最快见成果的当属吉利。

2024年10月份其自有供应商威睿电动已经踏入出货量Top10榜单,完成Smart、极氪、领克、银河四大品牌的部分供应,子公司耀宁新能源也于今年6月份开始供应银河E5车型。

除此之外,长安自研电池品牌“金钟罩”、奇瑞“鲲鹏电池”、广汽“弹匣电池”、极氪“金砖电池”、耀宁“神盾短刀”等等,均释放出自制电芯的信号。

PACK市场已经被抢占过半,车企自研电芯,电池企业的份额又会被进一步压缩,如何破局?只能拓展宽度。

方向之一,向海外卷

美国进不去,日、韩撬不开,东南亚市场需逐步深入,欧洲可攻。

2024年,中国电池企业的一大重心放在海外布局上。

越南、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均有中国电池、材料、整车等企业布局产能,背靠锂电池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积极开放的政策,辐射欧亚等等便利因素,均给中国企业极大的信心。

至于欧洲市场,随着欧盟的转向以及欧洲各国对于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的切实需求,机会存在,但需要经过漫长的合规过程,所以目前是一边合规一边和各地政府、车企合作布局产能。

整体来看,去海外拓展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来说,有可行性,但风险也同在。虽然对于电池企业来说,短期无法获得巨大的市场回报,但向上空间很大。

方向二,就是向其他应用领域扩张。就比亚迪和宁德时代而言,近两年有一个很明显的趋势是,在商用车、铁路及其他交通运输领域的扩张力度和进展明显,其它电池企业亦如此,消费电池、储能电池等成为新的业务重点。

凡是能横向发展的领域,均为电池企业接下来拓宽营收面的标的。

方向三,快马加鞭布局固态电池。如果每一种产品对应一种市场需求,固态电池在弥补液态电池短板的基础上,理应会有新的市场。而且从目前做固态电池的企业来看,航天航空、消费电池领域均有应用,这也是新的业务板块。

方向四,产业链协同发展。对于电池企业来说,在布局快充产品的同时,“换电”也是选择之一。车企、电池、金融等企业多方合作,让电池不仅在乘用车领域全方位覆盖,商用车、特殊运输场景中也不例外。

协同还包括退役动力电池的回收、电池企业与材料/设备企业的联合研发、环境与资源的优化、市场需求与供应链的匹配与快速响应、不同领域之间的融合等等。

一边纠偏一边破局,是动力电池企业2024年最真实的写照。

2025年,风向又是什么呢?电池企业在降本、产品、技术、产能、出海等等问题上又会有哪些新的变化?

02.

2025:驶向何方

首先关于降本,什么时候见底?哪里是底?

蜂巢能源CEO杨红新给出的目标是,2025年EV的PACK成本要低于0.4元/Wh,20%降本空间;中创新航董事长刘静瑜也曾表示,降本才刚刚开始;宁德时代也从制造、大单品策略、规模化等角度进一步降本,正在进行;比亚迪要求供应商降本10%是否也意味其自制电池产品同样如此;亿纬锂能刘金成则认为储能电芯成本降到0.1元/Wh是必须要过的成本坎,车用电池的线在哪儿?

很显然,电池企业对于降本还有想象空间。但同样,降本方式也是多维度的,这一点是共识。

2025年的淘汰赛,会愈演愈烈还是会进入平稳期?

动力电池企业从2018年的百余家,到2023年半百,2024年10月份出货的仅有不到40家,淘汰会继续,但空间会越来越小。

2024作为锂电行业深度调整的元年,产能过剩、融资变差、价格内卷、经营问题集中爆发。

第一梯队的电池企业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的同时,二、三梯队电池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其它电池企业徘徊在有无订单的生死边缘,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经营跟不上、产能转化不及时,很容易崩盘。

产品和技术层面,2025年会是何景象?

以2027年全固态电池小批量上车的规划来看,留给电池企业的时间不太多了。但是现阶段走在前面的企业,量产的均为半固态产品。从半固态走到全固态,“界面阻抗”、“高容量正负极材料的应用”、“去隔膜”方案的落地,均为技术上的难点,所以也是2025年的重点。

液态电池层面,目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在推的就是标准化和品牌化,除了在尺寸上做标品,还将不同材料的电池划分至不同的整车市场,钠电弥补低端车市场,磷酸铁锂电池覆盖800km续航以下车型,三元锂电池做快充,在此基础上,通过材料组合和技术革新弥补不同电池的短板,尽可能将其应用范围拓宽。

关于液态电池中的钠电池,宁德时代表示2025年量产二代钠电,与此同时,曾毓群认为,钠离子电池的发展潜力远高于固态电池,很有可能取代宁德时代目前生产的磷酸铁锂电池的一半市场。

PACK层面,CTP、CTB、CTC方案在2025年应该会迎来更多的进化和应用,2025年是落地的关键年份。

海外市场上,电池企业作何规划?

宁德时代曾毓群此前接受交流时表示,德国工厂和匈牙利工厂将在2025年和2026年实现盈利,匈牙利工厂将在2025年投产,总规划产能将达到100GWh,且成本远低于德国工厂。对于宁德时代而言,2025年海外工厂的投产和盈利,就是当期的重点。

亿纬锂能也表示,海外市场,除欧美外,中东、非洲等市场也将保持活跃,预计2025年相较2024年同期,海外业务占比将会增加,2026年提升幅度将会更加明显。

其它在海外有产能布局的电池企业,投产时间大部分在2026年及其之后,2025年可能只有部分电池、整车企业有产能输出。

此外,电池企业在欧洲合规,也将会是2025年整个行业的重点之一。

至于产能,涉及到的关键问题就是去库存以及部分产线的整改和升级,每个企业的情况有差异,所以2025年的节奏也会不一样。

点击查看全文
评论赞0分享
轨迹
锂电产能

欢迎关注我们!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NE时代-小恩
188-1775-0862
沪ICP备170412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