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瑞典Northvolt进入破产程序>
>法国ACC暂停德、意工厂的建设计划>
>法国Verkor面临“投产即失策”,考虑切换技术路线>
>英国Britishvolt申请破产保护>
>意大利Italvolt被传“处于崩溃的边缘”>
>挪威Freyr暂停电池生产>
>……>
>这些欧洲有名的本土电池公司,一个个倒下或者即将倒下。>
>根据彭博新闻社的分析,在计划中的16家欧洲主导的电池工厂中,有11家已被推迟或取消。>
>>
尤其是Northvolt,欧洲全村人的“希望”,电池领域的“先驱”,产业政策成功实施的“典范”,一朝破产,哀嚎者众。>
>欧媒铺天盖地发出灵魂拷问:为什么梦碎?欧洲人为什么造不出电池?>
>这一刻,欧洲突然失去了一些东西,几十亿欧元的贷款和赠款在其中反倒最不值得一提,信念才是最大的失去:中国能做的任何事情,他们都可以做的更好吗?>
>难道真要欢迎外国投资者了?!>
>>01.> > >
>是的,欢迎“中国技术输出”>
>虽然还没有明面上的政策出来,但事实显示,欧洲当地政府和主机厂选择拥抱中国电池公司。>
>事实一,宁德时代掌舵者曾毓群,再次重金出手欧洲。>
>12月10日,宁德时代与Stellantis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将各持股50%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在西班牙萨拉戈萨建设一座大型磷酸铁锂电池工厂,投资高达41亿欧元。该工厂计划于2026年底开始生产,规划年产能可达50GWh。>
>再不是中国电池公司的“一厢情愿”,而是与欧洲主机厂的“情投意合”,首次共建欧洲本土Giga电池厂。>
>
>
>
事实二,12月12日,国轩高科宣布,与斯洛伐克本土电池制造商InoBat强强联手>,合资在斯洛伐克南部城市苏拉尼市投建一座电池工厂,项目初期产能20 GWh,并具备扩容至40 GWh的潜力。该项目预计于2024年启动建设,并将在2026年二季度正式投产。>
>据悉,今年6月,斯洛伐克政府已正式批准对该项目提供总额达2.14亿欧元的国家财政支持。>
>更有传言,>宁德时代和比亚迪都准备继续大扩建产能,而且规模不小。据推测,这些产能扩建可能以海外投资为主。>
>02.>
>“谁到海外,谁就是英雄”>
>无论扩建消息是否属实,至少电池“老大”的举动给出了一些明示。>
>今年5月,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发出了2024年总裁办1号文件,指出海外份额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并披露了业务架构:>
>他亲自负责出海业务,四位联席总裁谭立斌、黄思应、冯春艳和曾嵘,分别负责海外销售、海外基建、海外基地运营和海外采购,直接向曾毓群汇报。>
>据悉,去年底以来,宁德时代 13 级(宁德时代共有 17 级职级,13 级为总监级别)以上的管理人员会不时接受培训,学习如何理解国际环境和国际客户。一位参与培训的人员说,宁德时代管理层在讨论 “下一步怎么活下去时”,得出的答案是出海。>
>宁德时代员工的电脑桌面更被统一设置成这样一句标语——“谁到海外,谁就是公司的英雄,走出去,到海外去。”>
>而据路透社报道,曾毓群在接受交流时表示,如果当选总统特朗普向中国投资电动汽车供应链敞开大门,那么宁德时代将会考虑在美国建立工厂。>
>宁德时代推出的LRS(Licence Royalty Service),即技术授权模式,是宁德时代采用许可、授权和服务的方式,帮助主机厂乃至电池厂商快速建成电池工厂,工厂资本开支则全部由另一厂商承担,宁德时代不在合作工厂占有股份,而是收取专利授权费和服务费。>
>这种模式最先应用于与福特汽车合作的墨西哥工厂项目,此后又与特斯拉达成了合作。曾毓群在今年3月曾表示,宁德时代目前正在与欧洲和美国的十多家汽车公司洽谈类似的技术授权合作。>
>曾毓群也在内部信中表示,>技术授权对宁德时代未来5到10年的海外拓展至关重要。>
>无论欧、美,对中国电池公司都是又爱又恨。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也为了能让车企享受到当地的激励政策,技术授权合作,反倒成为特殊时刻的新合作范式。>
>>03.> >
>为了更便宜的电池>
>欧洲的“欢迎”,中国的“技术出海”,都再次证明了中国电池的吸引力。>
>这份吸引力,在于“性价比”,以及背后的制造力、成熟产业链、可贵的人才。>
>以结果论,彭博NEF《2024 年电动汽车展望》指出,>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全球磷酸铁锂电芯价格高达95美元/kWh,而中国该类型电芯价格仅为53美元/kWh。>
>
>
>
欧洲的本土电池公司,像Northvolt、ACC、Verkor等投资的多为NCM电池,价格只会更高,更何况还没有终端市场火车头的拉动,成本逐年下降的速度会更慢。>
>而中国的终端市场早已度过被电池公司“裹挟”的阶段,从终端需求市场考虑,更倾向磷酸铁锂电池。当然,这其中,比亚迪在磷酸铁锂技术上的领导力,不得不令人叹服。宁德时代的材料创新、CTP结构创新,都为动力电池的规模应用扫除了障碍,也引领着国内电池领域的前行方向。>
>实际上,在国内动力电池发展的二十多年里,我们见证了一线电池公司与主机厂的爱恨纠缠、二线电池公司的苦苦破局、NCM与LFP、LFMP之间的拳打脚踢,一片繁华喧嚣、人潮涌动、熙熙攘攘的景象。曾几何时,我们也曾羡慕过欧洲的抱团取暖,质疑过国内的“争奇斗艳”。>
>但是,回头去看,>正是因为这些“斗争”,国内电池技术和成本才在全球都有竞争力,人才辈出,制造工艺浑厚,产业链联动。>
>而这些皆是欧媒认为的Northvolt失败的原因:产能利用率不高,产品没有竞争力,瑞典北欧地区锂电从业人员匮乏等等。>最最根本,从0开始的欧洲动力电池企业,缺乏我们的行业历史积累和量产磨合,而他们偏偏又认为电池“很简单”,在根基不稳,就开始高举高打,盲目扩张。>
>关键是,欧洲主机厂等不了了。漫长的等待,没有等来超预期的性价比电池产品,没有匹配上自家整车开发进度。>
>Stellantis与宁德时代合资建厂目的很明确:提升Stellantis集团在欧洲的磷酸铁锂电池先进性优势,助力其在B级车和C级车细分市场持续发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量、更耐用、更经济实惠的电动轿车、跨界车和SUV。>
>一句话,>造普通消费者承担得起,高性价比的LFP电池和电动车>。>
>>04.> >
>>欧洲电池产业链靠谁?> >
>T>&>E在今年5月分析了欧洲构建电池供应链的进展。>
>计划:到 2030 年,供应超过一半 (56%) 的电池最有价值的组件——正极,镍和锂等关键矿物被加工成正极。>
>现状:>尽管欧洲各地都有计划建设正极活性材料设施,但这些设施的发展速度不如电池。>到目前为止,只有波兰的优美科和德国的巴斯夫开始了商业运营,Northvolt在瑞典试行了小批量生产。>
>从电池金属来看,锂精炼项目对欧洲实现自给自足具有很高的潜力。从目前非常有限的锂化学品产量来看,到2030年,宣布的产能可以满足该地区的需求。最大的产能位于英国(例如Tees Valley Lithium和Green Lithium)、德国(例如Vulcan Energy Resources和Livista Energy)和法国(例如Lithium de France和Imerys)。>但其中许多项目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在镍领域,现有的硫酸镍计划可能可以满足未来电动汽车和储能电池需求的五分之一。>
>既然欧洲产业链不给力,怎么办?>
>
>
>
当初要“招揽全球除中国外的顶级电池工程师,组建国际化团队”的Northvolt,在困境之下也只好依赖中国供应商,如电池设备供应商先导智能、供应隔膜材料的深圳星源等。>
>据说,>欧洲主机厂也在中国搜罗合适的产线建造工艺和设备调试人员前往欧洲,支持他们产线工艺的建立>。>
>中国公司出海建厂也正成为常态。>
>为了电池够便宜,宁德时代考虑在摩洛哥独资建设电池正极材料厂,供应其在欧洲的多个电池工厂。据多位供应链人士估算,宁德时代现德国工厂的材料采购成本比中国高约40%。>
>12月9日,厦钨新能子公司XTC New Energy与法国Orano合资成立两家合资企业。生产锂电池正极材料(CAM)、正极材料前驱体(PCAM),这两家合资企业将被称为 Neomat CAM 和 Neomat PCAM。>
>……>
>T>&>E提到,在过去的12个月里,许多公司(主要是中国公司)宣布计划在欧洲建立正极设施。>
>参照中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人才的培养和成熟制造工艺,都不是短期内能建设起来的,在没有下游拉动的情况下更难。既然如此,或许真的只有中国动力电池供应链,才可以拯救欧洲的新能源汽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