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麦格纳舱内雷达 | 织就安全网,解锁新感知!

近日,麦格纳举办了新一期“黑科技来了”线上技术分享栏目,详解了麦格纳舱内雷达如何全方位守护驾乘空间。 据了解麦格纳当前的舱内雷达以具备精准探测与分类功能,单颗就可监测两排座位,能识别婴儿等各类对象,目前已推出ICR ‘21、ICR ‘22、ICR ‘24三代产品,满足不同法规和市场需求,安装位置灵活,未来功能极具扩展性。

01.

舱内监测从“加分项”到“必选项”

随着全球汽车安全法规的升级与智能座舱需求的激增,舱内监测技术正经历从辅助功能到核心安全配置的转型。欧洲E-NCAP、中国C-NCAP/i-VISTA及美国 NHTSA等主流安全标准,通过分级评价体系与强制监测要求,推动舱内监测技术向全域覆盖、直接探测方向演进。例如,E-NCAP 2025明确要求监测范围扩展至乘员脚部空间,并强制使用直接式传感器以实现满分评级;中国预计2027也会提出直接探测才能得分的新规则。

这些标准呈现三大共性趋势:监测范围从局部到全域扩展,评分权重逐年递增,传感器技术路径向直接监测加速收敛。

随着舱内监测法规体系的日臻完善,市场对舱内传感器的需求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一方面源于全球主流安全评价体系对舱内监测提出明确技术要求;另一方面是舱内监测将强制要求采用直接式传感器,凭借优异的穿透性、更佳的视场角(FOV)、尺寸小、成本低等优势,雷达以成为舱内检测的重要传感器。这也促使舱内安全领域开启新一轮技术布局。

就以E-NCAP 2025要求的“毛毯覆盖婴儿”场景为例,其要求雷达可穿透织物准确识别朝后坐姿的婴幼儿,而摄像头易受遮挡影响。毫米波雷达对水、玻璃等介质的穿透率达90%以上,能实现对脚垫区域、座椅缝隙等隐蔽位置的有效监测。

此外,在C-NCAP 2024版测试中,雷达方案在“后排儿童遗留+安全带未系”场景中误报率低于0.3%,响应时间≤150ms,优于摄像头+超声波组合方案的0.8% 误报率和250ms延迟。这些优势使其成为满足2027年C-NCAP “直接监测满分”要求的唯一可行方案。

02.

麦格纳舱内雷达进化之路

其实麦格纳在多年以前就开启了舱内雷达的研发进程,围绕高精度生命监测、隐藏式小巧设计、多目标智能识别三大核心宗旨,不断将技术和产品迭代升级。

目前,面向不同的法规和市场需求,麦格纳已有三代舱内雷达产品问世。

麦格纳舱内雷达当前的产品路线图

ICR ‘21:可满足CPD (NCAP)法规要求,采用MCU+MMIC的配置,是一款3发4收雷达。麦格纳在2021年首次获得ICR ‘21的定点项目,2023年完成SOP。

ICR ‘22:可满足CPD + SBR (NCAP)法规要求,同样采用MCU+MMIC的配置,但在尺寸和性价比方面全面提升,并且新增舱内入侵检测等新功能。目前,麦格纳正在海外市场推广这款产品。

ICR ‘24:可满足CPD + SBR (NCAP)法规要求,在支持ICR ‘22的所有功能基础上,麦格纳计划为面向下一代的ICR ‘24新增车辆定位等更丰富的功能。目前研发团队正优化77GHz频段的信号处理算法,进一步提升多目标分类精度,未来将支持乘员姿态识别等进阶功能。

在硬件布局方面,麦格纳采用灵活的安装策略:优先推荐车顶中轴线位置以减少振动干扰,同时针对全景天窗车型也开发B柱安装方案。且支持车顶/ B柱隐藏式安装,避免破坏内饰美观。量产成本较3D摄像头低30%-40%,且无需补光模块,在夜视场景中功耗仅为摄像头方案的1/5。单颗雷达即可覆盖两排座椅及脚部空间。针对7座车型,通过车顶与B柱双雷达组合实现三排座位全域监测,并已积累量产案例。

未来,麦格纳将依托其全栈开发能力,持续拓展雷达功能边界。在完善生命体征监测、乘员分类等核心功能的同时,探索手势控制、气囊抑制等交互场景,推动舱内雷达从安全传感器向智能座舱交互终端演进。

03.

技术协同打造舱内外的“感知闭环”

作为一家拥有丰富产品线且具备多年量产经验的供应商,麦格纳不仅在舱内雷达方面建立了出色的市场认可度,更是全方位的ADAS解决方案专家,包括前视摄像头、域控、角雷达、成像雷达等产品同样受到市场的青睐。

麦格纳凭借舱内雷达与行车雷达的深度协同,构建了从车外环境到舱内状态的闭环感知网络,通过域控制器实现算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并与视觉模组形成多模态交叉验证体系,以毫米波穿透探测、AI行为识别、声纹分析的融合算法将误报率降至万分之一以下,这种跨维度的技术整合能力,辅以全球累计交付1.4亿颗摄像头、7500万颗雷达及3300万域控制器的量产经验,铸就了从射频天线设计、底层软件架构到复杂场景数据训练的完整技术链。

其在北美硅谷的算法实验室能精准捕捉0.1mm的婴儿呼吸起伏,欧洲工程中心研发的耐极端温度模组可通过-40℃极寒测试,而亚太制造基地的柔性产线可实现12小时内完成激光雷达与摄像头混线生产切换,这种“全球化研发+区域化交付”的生态体系,不仅确保为30多家顶级车企提供符合ASIL-D功能安全的系统解决方案,更通过联邦学习平台实现客户数据的合规化价值再生,让每次技术迭代都转化为用户可感知的安全升级,最终构建起“硬件预埋、算法进化、服务增值”的三重商业护城河。

End.

麦格纳舱内雷达发布的背后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第三空间”的质变 。当监测系统能识别乘员情绪、健康数据时,其价值将远超安全范畴,或将成为智能座舱生态的入口。车企若只视其为合规成本,或将错失万亿级车载服务市场。未来五年,舱内感知能力的强弱,可能比发动机/动力总成的马力更能定义品牌价值。

点击查看全文
评论赞0分享
轨迹
麦格纳舱内雷达

欢迎关注我们!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NE时代-小恩
188-1775-0862
沪ICP备170412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