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经突破>50%>,带动电驱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但不容忽视的是,电驱产业同时也在经历激烈的价格竞争。> >
>价格战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整车企业多,产能多,造成供应大于实际需求>;二是>技术处于变革期,新的产品期望通过降价快速取得市场份额,而老的产品同样通过降价来防御>;三是>政策的鼓励间接的推动了价格竞争>。当然,>整车企业深入的自制也是导致电驱行业价格承压的因素之一>。>
>2025年8月27日,由>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委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和>NE时代>主办的>“2025第五届全球xEV驱动系统技术暨产业大会”>在上海松江召开。> >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现在谈价格战何时过去还为时尚早。电驱的发展同样也不只价格这一显性的因素,更多的还是应该关注在价值方面。尤其是新技术的转化,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使用体验。>
>因此,本次大会分享的重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如何进行高质量的降本,二是新技术的方向>。同时>对于第三方而言,还有商业模式的发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提到了即将发布的节能路线图>3.0>的要求,为电驱行业的发展引导了新的方向,他表示汽车依然是减碳的重点领域。>汽车占比交通领域碳排放比例为>85%>,商用车是重点,占比汽车超过>55%>。随着保有量的提升,未来除技术普及外,核心依然是提升效率。相比于>2024>年,>2040>年混合动力油耗下降>22%>,纯电电耗下降>16%>。乘用车内燃机最高效率突破>48%>,高效区占比>40%>。混合动力由电转化率达到每升油>4>度电。重型车混动发动机最高效率>56%>,高效区占比>68%>,>TCO>接近燃油车。同时推进零碳发动机在商用车的应用。此外,同时也提到>固态电池能量密度目标为>700Wh/kg>,体积能量密度>1200Wh/L>,功率密度>1800W/kg>。>
>
>
>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监事长李开国>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表示欧洲市场因为二氧化碳的法规要求,今年新能源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上汽作为中国企业,依托国内的积累在海外表现优异,在>20>多个海外地区跻身主流阵营。>针对车型数量众多的问题,上汽通过构建平台架构来解决,包括珠峰、星云、星河三大整车架构,蓝芯、魔方、绿芯、银河四大系统架构。>在技术底座的基础上可以快速根据欧洲需求进行开发,如三档行星排混动、>GMT>复合材料电池包,满足欧洲市场法规要求。>
>
>
>
上汽集团创新研究开发总院总监、SAE Fellow>徐政>
>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毕路则表示蔚来虽然被迫加入价格竞争,但并不惧怕。>一是>平台化>,目前乐道和蔚来品牌共享电驱技术,只是配置略有差异。二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建立>E-DAS>数据系统和>Ava>人工智能系统。>E-DAS>可以通过生产数据、用户使用数据等优化电驱产品,提升使用寿命;>Ava>则可以在工程师介入之前快速对文档和数据进行审查,提升开发效率。同时,他还强调,>赢得市场的关键除了价格还应该更加注重产品定义,明白客户需要什么,这样产品投放才能更加精准。>
>
>
>
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毕路>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产品线副总裁>陈伟表示,华为的方向之一是降低电驱电耗,做到一度电>10>公里。同时,推出分布式电驱动系统,目前尊界已经量产。>分布式电驱动可以将电驱动从操控部件有效拓展至安全部件。典型表示是提升防滑能力,电驱响应更快,分布式还可以控制单个车轮,一定程度上替代差速锁的功能完成车辆轻越野的需求。>
>
>
>
华为数字能源智能电动产品线副总裁>陈伟>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认为要为用户提供高价值的产品,把价格的选择权交给用户。>通过平台化的方案去实现成本的控制,当然电驱动的平台化系统优势离不开底层技术的支持。比亚迪一直致力于高速、高压、行星齿轮、轻量化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不断提升电驱动系统的价值。>
>
>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凌和平>
>巨力自动化>设备(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日平>则是从设备投入角度出发。>如今电机设备需求出现分化,除了高性能之外,平价的设备需求增加。为此巨力自动化新推出敖轩科技品牌应对平价的需求。>敖轩科技和巨力自动化坚持同一交付标准,只是在定制化、性能方面有所差异。同时,巨力自动化还同步推出欧洲本地化品牌>SMZ>,提升欧洲本地需求的服务能力。>在技术方面,>巨力自动化再一次刷新了扁线成线效率,达到>0.8s/pin>,速度越快,设备投入就越少,占地面积也越小。>在端部尺寸缩小方面,巨力自动化推出>X-Pin>技术>,助力客户实现>X-Pin>产品量产。>
>
>
>
巨力自动化设备(浙江)有限公司董事长章日平>
>作为外资>Tier 1>的代>表,>联合汽车电子电驱动业务部总经理>Ahrens Bruno>和>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及机电模块事业部高级副总裁>龚玉用各自展示了联合电机和舍弗勒最新的产品,充分展现出拥抱中国市场,拥抱新技术的决心。>其中,> >
>联合汽车电子电驱动业务部总经理>Ahrens Bruno>展示了最高>5>万转的电机,采用>UX-Pin>方案,>CLTC>工况效率最高达>98%>。>三电平控制器,>CLTC>效率可达>99.5%>,续航里程提升>4%>。单级式氮化镓>OBC>,功率密度可达>6.2kW/L>以及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此外,>联合电子最大的竞争力在于兼顾中国速度和德国品质,对于新技术能够稳定可靠的进行量产转化。>
>
>
>
联合汽车电子电驱动业务部总经理>Ahrens Bruno>
>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副总裁>龚玉用强调舍弗勒的创新能力,>其实从同轴减速器就可以看出来,>2018>年舍弗勒推出了业界首款同轴减速器,目前已经累计交付>88>万套,今年将再次升级,包括单同轴减速器和分布式同轴减速器。>在分布式同轴器中中,舍弗勒将之前的行星架工艺由之前的铸造升级为冲压焊接,轴向尺寸节省>6mm>,重量降低约>1kg>。此外,>舍弗勒还分享了电控可断开差速器、电子限滑差速器、集成式湿式制动器、新一代轴向磁通、以及嵌入式功率模块。同时开发集成减速机构的轮毂电机和直驱轮毂电机>。除产品展示外,>龚玉用同时还宣布舍弗勒将增加代工>+>业务,即在提供产能外,还依托舍弗勒自身的技术能力帮助客户优化方案。>
>
>
>
舍弗勒中国区电驱动事业群副总裁>龚玉用>
>臻驱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捷和>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超则站在本土企业的角度来看待价格竞争。> >
>臻驱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捷表示,作为供应商,不仅要和同类企业竞争,还要和客户内部自制竞争。>在这种情况,产品一定要做的比客户好才能得到认可。臻驱作为自研功率模块的电控类企业,更擅长从底层技术出发解决系统问题。此前,臻驱率先量产了诸多行业首创方案,典型的便是首次在混动控制器中采用国产单>MCU>方案。同时,沈捷提到,作为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臻驱非常注重与上游合作伙伴的合作。>一是关注供应商的技术,二是关注供应商的成本控制,三是关注技术未来的降本可能与降本空间。>这样有利于保持长期竞争力,持续为客户提供高价值产品。此外,>臻驱科技也非常注重新领域的拓展,目前已经获得多个飞行汽车订单。>
>
>
>
臻驱科技创始人兼董事长>沈捷>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超表示,联合动力的应对方案是模块化和技术创新下沉。技术创新下沉是指创新技术逐级下沉,从整机下沉到模块,再到材料。同时产品的模块化对应着下层产品架构集成化。在模块化的前提下,通过规模化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多合一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多合一的竞争力来自各模块的集成化设计。联合动力的多合一并不是简单的>ECU>堆砌,而是通过组织开发,正向研发等手段实现高度集成。可以无缝替换三合一总成,重量也控制在>57kg>以内,成本和重量都兼具优势。在商业模式上,以软件开发为例,联合动力也采用了灵活的合作模式。可以提供成熟的算法解决方案,也可提供基础软件平台或者插件式平台,亦可提供完整软件平台。>另一方面,联合动力非常注重电驱与其他部件的协同融合,如辅助驾驶、底盘等。>对于电驱的核心要求是降低时延,提升响应时间。如基于旋变的打滑识别,可以将识别速度提升>95%>,由原来的>50ms>缩短至>2ms>。还可以降低制动的响应时间,由>150ms>缩短至>40ms>。此外,分布式电驱动系统还可以提升>XYZ>融合控制性能,提升整车姿态控制能力。为持续提升体验,联合动力多维度合作,基于理想星环>OS>,持续优化>CPU>负载和响应时延,降低跨域融合的响应时间。>
>
>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总监>郑超>
>价格的压力目前已经传导至功率半导体行业。> >
>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销售资深总监>朱纪伟表示,>2025>年碳化硅的价格已经下降至>2021>年的>23%>,年降超过了>25%>。核心的原因除了下游的价格竞争外,上游的供需失衡也有一定关系。>2025>年全球碳化硅的产能是>250>万片,需求则只有>170>万片。而应对价格竞争的挑战在于规模化降本,>8>英寸工艺、良率提升和性能提升。在规模方面,>2026>年芯联集成碳化硅产能将达到>6>万片>/>月(等效>6>英寸),>90%>为>8>英寸。>8>英寸裸片的数量相比>6>英寸可以增加>80%>,并且边缘裸片数量占比从>14%>降低至>7%>。良率方面,出厂良率目前已达>85%>,>2025>年底目标是>90%>。性能方面,>G2.0>在>175>度下的>RSP>将达到>3.7>,>2025>年>3>季度开始送样>。>
>
>
>
芯联集成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销售资深总监>朱纪伟>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汽车产品线总监宋自珍重点介绍了中车时代半导体>IGBT>产品的进展。>在>7.5>代>Plus>产品>中,温度达到>200>度,>CLTC>效率为>97.36%>,逆变出流为>672A>,堵转出流>550A>。>2025>年>10>月送样,后续将进一步提升各项参数。在>7.5>代>Ultra产品>中,>CLTC>提升至>97.32%>,逆变出流为>702A>,堵转出流为>550A>,>2026>年>6>月送样。>后续还将开发逆导和超结产品>。>在碳化硅方面,中车时代电气投产>8>英寸产品,下个月即将投产。未来将陆续开发沟槽栅、半超结沟槽栅和全超结沟槽栅产品。>
>
>
>
株洲中车时代半导体有限公司汽车产品线总监宋自珍>
>虽然大家的共识是短期内价格竞争并不会结束,但行业也不需要对价格竞争“谈虎色变”。>积极的拥抱价格竞争才是当下最要紧做的事情。而应对的关键还是技术的积累,只有持续的技术创新和转化才是电驱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