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他们说万元以内,不可能有“高性能”人形机器人。> >
> > >当松延动力的“小布米”以 9998 元定价亮相时,整个行业都愣住了,定价甚至低于 iPhone 17 Pro Max 首发价。>
>在此之前,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普遍停留在数万元级别,有的甚至堪比一辆家用车。这款>身高 94 厘米、重约12kg、拥有超过21个自由度>,能跑能跳的机器人,不仅 2 天卖光 500 台首批库存,还同步拿下近 3 亿 Pre-B 轮融资。>
>
>
>
“这么便宜,不会是「缩水版」吧?” 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疑问。>
>但拆解小布米的成本逻辑会发现,它的低价不是简单砍配置,而是用技术重构了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公式,这也是资本愿意押注的核心原因。>
>01.>
>9998 元的底气>
>三大降本杀招打破行业惯性>
>“小布米”的低价,似乎并不是“赔本赚吆喝”,而是从研发、材料到场景的全链条成本控制,每一步都踩中了行业过往的成本盲区。>
>第一步,松延动力通过自研垂直整合以及国产化供应链,把核心部件的溢价权握在手里。>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大头,往往在核心部件。“小布米”走了一条反常规的路:核心部件几乎全自研。目前,除电机外,“小布米”的结构、电路板及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
>自研看似前期投入大,但能把成本主动权握在手里,这是万元定价的基础。>
>除此之外,“小布米”的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率几乎百分之百。从电机、芯片到精密结构件均采用本土供应链。松延动力充分利用国内供应链的成本优势、快速响应能力和协同效应,对产业链进行了深度重构。比如在关键的“大脑”芯片选择上,延续了此前选用瑞芯微 RK3588S 的成功经验,新选用了另一款 RK 系列芯片。>
>随着价格下探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供应链成本将被进一步压缩。>
>第二步,在材料上“换道超车”,松延动力不用航空铝,改用大量复合材料,有助于轻量化与成本控制。>
>传统人形机器人为了保证稳定性,多采用航空铝甚至钛合金等金属材料,不仅重量大,还推高了材料成本。“小布米”反其道而行,采用用“复合材料 + 局部金属加强”的组合,重量直接降到 12 公斤,打了一场轻量化“降本战”。>
>第三步,“小布米”的应用场景精准聚焦,不贪全能,只做儿童刚需。>
>很多机器人陷入功能堆砌的陷阱,又想做家务,又想陪聊天,结果每个功能都不精,还增加了成本。“小布米”从一开始就锚定“儿童教育+情绪陪伴”,砍掉了所有非刚需功能。>
>从尺寸上就不难看出,“小布米”身高定在 94 厘米,刚好和 3-8 岁儿童平视,既消除了孩子对“大机器人”的恐惧,又不用为全尺寸支付额外材料和研发成本。此外,机器人的产品运动性能与尺寸存在负相关关系,即在相同流体密度下,机器人尺寸越小,其运动性能越好。>
>
>
>
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小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
>“小布米”功能集中在编程教具和亲子互动,支持编程教学、跳儿歌舞蹈、语音聊天,没有复杂的家政清洁模块,避免了传感器和机械臂的冗余投入。这种精准卡位,让小布米把每一分钱都花在用户真正需要的地方,自然能把价格压下来。>
>
>
>
值得一提的是,“小布米”通过开放图形化编程接口与二次开发能力,提供了一个开放的创造平台。据京东透露,“小布米”还接入了京东的JoyInside2.0附身智能系统。该系统整合京东深度用户洞察,基于京东场景日均超千万次智能交互沉淀,接入该系统的智能硬件对话轮次平均可以提升超120%。>
>02.>
>资本3 亿的持续加注>
>低价背后,是可落地、可规模化的底气>
>日前,>松延动力>已完成近3亿元Pre-B轮融资>,由方广资本领投,祥峰投资、中车转型升级基金、聚合资本、东方嘉富、央视融媒体基金、>嘉道资本>、宽桥恒松等一众知名机构跟投。>
>不是因为“9998 元”这个数字好听,而是看到了低价背后的商业闭环。“小布米”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卖得便宜,还能卖得多、赚得稳,这也许就是资本最看重的确定性。>
>好的定价,需要市场来检验。从“小布米”的预售数据来看,市场也是真的买账,这直接给资本吃了一颗定心丸。>京东平台上线 1 小时,100 台库存被抢空;2 天内,500 台首批货售罄。>
>很多机器人公司卡在“量产关”,实验室里能做出样品,但批量生产时成本飙升、良率暴跌。“小布米”已经打通了量产链路,这是资本敢投钱的另一大原因。>
>产能方面,北京工厂每月能产 200 台,常州工厂一期 12 月投产后,达成单月300台的交付能力。同时,一个规划产能500台/月的三号工厂也在筹备中,>届时合计月产能会涨到 1000 台。>
>低价不是“搅局”,或是“破局”。资本看的不只是一个产品,而是它能带动的行业变革。>“小布米”的 9998 元,本质上是打破了“人形机器人=奢侈品”的行业惯性,开启了消费级普及的可能。>
>总的来看,“小布米”的价值,在于验证了>「技术降本→规模放量→再降本」>的正向循环。>
>过去,人形机器人多停留在实验室或高端场景,用户基数小,成本下不来;现在“小布米”用低价打开 C 端市场,既能积累用户数据优化技术,又能通过规模摊薄研发成本,形成「越卖越便宜,越便宜越卖得多」的良性循环。>
>这种“破局”逻辑,比单一产品的盈利更有想象空间。>因此,资本投的,其实是“人形机器人走进千家万户”的未来。>
>03.>
>写在最后>
>而“小布米”的走红,不是偶然。它的低价逻辑,其实给整个人形机器人行业指了三条路:>
>第一,自研不是炫技,而是降本刚需。核心部件依赖外购,永远逃不过“成本剪刀差”,只有把技术握在手里,才能真正掌握定价权。>
>第二,场景不用求全,而要求准。与其做一个什么都会但什么都不精的机器人,不如聚焦一个细分场景做透,既能降低成本,又能让用户感知到价值。>
>第三,资本不缺技术故事,缺商业闭环。实验室数据再漂亮,不如预售售罄、量产落地有说服力,也就是所谓的技术能变现的确定性。>
>从这个角度看,小布米的 9998 元,不只是一个价格标签,更是人形机器人行业从高端炫技走向消费普惠的起点。而资本的持续押注,正是看好这个起点背后的巨大市场。>
>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