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从汽车到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企业「卡位」新赛道

汽车零部件供应商抢滩人形机器人赛道,跨界布局加速。

“人形机器人正成为汽车零部件产业的‘第二增长曲线’,为双林股份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双林股份在招股书中写道。

日前,双林股份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招股书显示,双林股份于2023年通过开发适用于人形机器人的滚柱丝杠及滚珠丝杠产品进入人形机器人行业。

根据双林股份发布的2025年三季度报告显示,双林股份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双增,实现营收38.55亿元,同比增长19.12%;归母净利润4.02亿元,同比增长9.77%;扣非净利润3.49亿元,同比增长45.57%。

双林股份在机构调研时表示,目前正围绕核心传动部件构建产品矩阵,并与多家行业头部企业建立了友好的合作关系,其中包括核心执行部件,比如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线性关节模组(总成,含丝杠、电机、驱动器)、旋转关节模组、灵巧手及部件(微型滚珠丝杠)以及轴向磁通电机等,目前处于样品交付和验证阶段。

此外,双林股份已针对机器人相关产品的中长期规划开展前期调研与开发工作。

01.

稳住传统业务“基本盘”,卡位机器人赛道

双林股份是一家传动驱动智能零部件制造商,公司产品包括传动驱动智能零部件、内外饰。其中,传动驱动智能零部件包括传动组件、新能源驱动系统及轮毂轴承零部件。

当人形机器人行业开始兴起时,双林股份迅速抓住了新机遇。

2022年9月,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首次亮相。这款机器人全身使用12个线性执行器,采用了“无框电机+倒置滚珠丝杠+行星滚珠丝杠”的机械结构。其中,单根行星滚珠丝杠价格近2000元,价值量较大。

行星滚柱丝杠承载能力大、传动精度高,因而对材料、设计、制造等环节的要求更高,所以这是一个进入壁垒相对更高的领域。目前,国内市场仍以进口为主,行星滚柱丝杠国产化率较低。

而双林股份意识到,人形机器人行星滚珠丝杠产品与公司汽车座椅水平驱动器在技术开发上有着同源性,以及在螺纹、齿轮加工等生产工艺有相通性,存在技术复用基础。很快,双林股份启动了一系列的关键行动:

2023年7月,启动“滚珠丝杠轴承单元项目”立项,正式切入机器人关节核心部件赛道。双林股份的战略是从EHB制动用滚珠丝杠轴承到EMB制动用滚珠丝杠、转向用滚珠丝杠轴承、机器人用滚柱丝杠产品逐步进行开发。

2025年1月,收购无锡市科之鑫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向滚珠丝杠产业链上游延伸,完善布局。科之鑫研发的新一代磨床设备将于2025 年11 月进入量产阶段。该设备加工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螺母的磨削效率已可达30 分钟/件,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且加工精度可满足 C3 级以上精度要求。

2025年3月,正式推出自主研发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与传统丝杠相比,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在承载能力、体积设计和使用寿命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且有效降低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和更换频率,已对接国内两家头部新势力车企开展开发。

截至2025年4月,已建立年产 12000 套行星滚柱丝杠产品的试制产线,并向多家客户送样。

双林股份正从传统“汽车零件公司”,升级为“智能传动系统公司”,未来业务覆盖汽车、机器人、低空飞行器等多赛道。

截至目前,在机器人丝杠业务方面,双林股份已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多家关键企业建立了联系,包括国内新势力车企、机器人本体厂商、灵巧手企业以及国外丝杠头部企业等

双林股份已与国内两家头部新势力车企合作,开发人形机器人用直线关节模组及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已进行多轮送样及小批量交付,客户装机效果反馈良好。

同时,双林股份已开发出人形机器人灵巧手滚珠丝杠产品,正与多家国内机器人厂家及灵巧手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样件交付,也正与中国两家领先的新能源汽车公司合作开发供灵巧手使用的微型滚珠丝杠产品。

此外,双林股份与一家国外丝杠头部企业开展多次合作洽谈,于2025年8月成功获取滚珠丝杠与滚柱丝杠小批量订单,订单通过客户验收并交付。

在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产能投放节奏方面,双林股份规划滚柱丝杠年产能100 万套,滚珠丝杠40万套,关节模组 50 万套。

滚柱丝杠:年内建成 10 万套/年产线;公司后续可快速复制该产线,同时将根据市场情况加速完成 100 万套/年产能建设。

滚珠丝杠:2026 年 2 月可建成 10 万套/年产能,将依据市场需求,快速推进 40 万套/年标准模块产能落地。

线性关节模组:一期规划 12 万套/年产能,预计2025 年底达产;结合市场动态,2026 年完成 50 万套/年产能建设。

“双林股份的目标是打破进口垄断,以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普及的重要力量,其定价将远低于当前国际市场水平,从而快速获取市场份额。”双林股份在机构调研时如是说。

02.

抢滩新赛道,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人形机器人的爆发,使整个汽车零部件行业都迎来新的机会。

作为全球领先的智能汽车科技解决方案提供商,均胜电子也依托自身在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研发与高端制造能力,直接复用现有能力,将自身车规级能力迁移,加速向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今年9月,均胜电子发布了机器人AI头部总成、基于英伟达Jetson Thor芯片的全域控制器以及新一代机器人能源管理产品在内的三大核心产品,叠加此前推出的胸腔及底盘总成、传感器等机器人解决方案,目前均胜电子机器人关键部件解决方案已基本搭建完毕,形成了完善的产品矩阵体系,使均胜电子具备系统化支持机器人公司产品的研发与制造能力。

同时,均胜电子还谋局场景训练,计划利用全球工厂的丰富场景,为机器人提供真实工业场景训练,提升机器人实际应用适配性。

均胜电子表示,未来将继续以机器人核心部件和工业场景为双轮驱动,系统化支持全球机器人伙伴的产品研发与制造,构建“部件-本体-场景-模型”的闭环迭代,推动机器人工业场景应用落地。

此外,均胜电子针对不同伙伴合作重点也各有侧重

比如均胜电子与智元机器人、瑞士机器人公司RIVR等本体企业合作,主要侧重在核心技术研发、产品的定制与创新、场景示范落地的协同上;而均胜电子与英伟达、阿里云等生态伙伴的合作,主要侧重在硬件和软件底层技术,分别提供芯片(Jetson Thor)支持与大模型(通义千问模型)支持,确保解决方案的技术先进性。

这些合作从核心技术共研、全球市场落地、生态技术支撑等多个维度,构建了均胜电子在机器人领域的技术、产品与市场能力,直接支撑其“汽车+机器人Tier1的定位。

根据均胜电子2024年报,均胜电子全面布局人形机器人,全年研发总投入37亿,2018年至今累计研发投入超240亿,年均研发投入均超30亿。

均胜电子重点发力“大脑”(智能系统)、“小脑”(运动控制系统)和“肢体(机械结构设计和新材料应用)三大核心技术。同时强化自主研发与生产能力建设,着力攻克传感器套件、能源管理模块、高性能材料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技术,推动核心零部件实现自主可控。

除此之外,感知变革同样也是机器人突破关键。

激光雷达龙头速腾聚创也宣布全面入局人形机器人。在智能机器人时代,速腾聚创将自己定位于智能机器人增量零部件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立足整机开发通用的机器人移动及操作解决方案,并推出适用于各类场景的智能机器人增量零部件。”RoboSense速腾聚创CEO邱纯潮在今年 1 月RoboSense 2025AI机器人发布会上如是说。

速腾聚创此前发布了灵巧手Papert 2.0、人形机器人整机以及四项机器人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为机器人视觉(Active Camera解决方案)、触觉(力传感器FS-3D)、关节(高功率密度直线电机LA-8000)、智能化(域控制器DC-G1)提供底层工具。

今年10月,速腾聚创发布Active Camera全新力作——“机器人操作之眼”AC2,这是业内首款dToF+RGB双目+IMU一体化超级传感器系统,可灵活输出融合或独立的深度、图像与运动姿态精准数据,感知效果全域整齐清晰。

基于速腾聚创行业领先的芯片级硬件同步控制技术,能保证AC2在大部分场景下深度与图像信息的高度时空对齐,同步精度达1ms,从根源上确保融合感知的质量和应用效果。

在轻量化材料方面,轮毂企业金固股份利用在汽车领域积累的相关技术,跨界布局机器人业务。

依托其自主研发的“阿凡达”铌微合金成型技术,金固股份在今年9月初表示,为智元机器人开发的阿凡达铌微合金机器人结构件项目进展显著,其样品性能指标通过第三方测试并达到甚至超出客户标准,有望于年内实现量产并批量供货。

基于前瞻性技术布局,卧龙电驱依托在电机与驱动领域四十余年的技术积淀,率先完成无框力矩电机、减速器、伺服驱动器及实心关节模组等核心单元已形成开发与生产能力。

今年3月,卧龙电驱宣布入股智元机器人,将为其构建从基础研发到场景验证的完整创新链条提供底层技术支撑,加速人形机器人产品迭代与商业应用进程。

凭借在汽车零部件领域积累的精密制造能力,富临精工也同样进军机器人零部件赛道,聚焦在价值量较高的智能电关节模组(集成精密减速器、电机、传感器等)。

同时,富临精工与智元机器人的深度合作,不仅获得了首个规模化商业订单,还通过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市场应用,确保了技术与市场的紧密结合。

03.

写在最后

具身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是增量蓝海市场。根据花旗银行预测,到2050年,全球仅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7万亿美元,数量将达到6.48亿台。

具身智能机器人与智能汽车存在「技术同源+供应链共享」的特点,不少车企、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局机器人产业。

与此同时,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普及的最大障碍之一是成本过高,核心在于缺乏高稳定性零部件的规模化生产能力而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跨界竞争力,本质上是技术迁移、供应链复用、场景协同形成的闭环优势。

其核心逻辑在于,汽车零部件企业在长期生产中沉淀的精密加工、自动化控制、材料工程等技术,与机器人核心需求高度契合。同时,汽车产业成熟的供应链网络和量产经验,为机器人制造提供了成本控制、快速迭代、全球交付的核心竞争力。

另外,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制造场景积累、客户资源、跨领域整合能力,使其能快速打通机器人应用闭环。

这种“技术-制造-应用”的飞轮效应,使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机器人赛道具备传统机器人厂商难以复制的底层优势尽管面临技术适配、市场拓展等挑战,但凭借深厚的产业积淀,它们正成为推动全球机器人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

“汽车零部件企业入局机器人赛道最大的底气,缘于其精密制造、智能电控的产业积淀、机电一体化协同优势及扎实的客户生态。”富临精工副董事长李鹏程认为,经过长期工业化验证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正凭借体系化的技术迁移能力,为人形机器人规模化量产提供关键支撑。

点击查看全文
评论赞0分享
轨迹
人形机器人零部件

欢迎关注我们!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NE时代-小恩
188-1775-0862
沪ICP备170412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