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24年,降本是整个新能源领域最核心的主旋律,从年初比亚迪7.98万的秦plus dm-i开始,电比油低的口号一直贯穿全年。电车的价格也确实更加实惠,其中关键点就是电池降到了白菜价。根据则言咨询提供的数据,磷酸铁锂电芯(不含税)出厂价350元/kWh,三元锂也就460左右,这还是高估后的价格,实际更低一些。> > >
>>那么,随着行业不断刷新成本下限,是电池技术本身的进步,还是各厂家的无奈之举,锂电行业的过度内卷会以怎样的形势终结?> >
>>临近年底,本文就从内卷的角度来跟大家一起回顾2024年电池技术的进步,并对公众号发表的文章进行总结。> > >
>
>
>
01.>
>>向下卷价格> > >
>>2024年虽然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已经连续几个月超过50%,但这一成果是建立在动力电池白菜价的基础上的。> >
>上文中则言咨询预估的LFP电池均价在0.35元/Wh左右,而业内流传的段子还要更低:> >
>客户:“电池多少钱?”> >
>销售:“0.3元/Wh。”> >
>客户:“咱们合作多年了,便宜点,给我个成本价呗。”> >
>>销售:“好的,0.35元/Wh。”> > >
>>针对LFP电池,无论是动力还是储能电池,>单体电芯0.3元/Wh已经成了很多企业挥之不去的阴影。>这个成本已经打破了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即便是从各种材料的原料以及加工费来计算的话,也大概率是亏损的。> >
>>所以马斯克回应投资者称“电池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下跌了如此之多,如今决定车价的,已经不是电池了”。> > >
>>如果按照LFP电池0.3元/Wh, 以及180Wh/kg的能量密度来计算的话,电池按照重量的价格是54元/kg,也就是5.4万每吨,这个价格要比负极集流体铜箔还便宜不少,可见锂电池已经回归到元素本身的价格了。> > >
>
>
>
>一方面是原材料,尤其是碳酸锂确实降价了。更关键的还是接下来的各种降本增效,而且很多都还是牺牲了可维修性和寿命可靠性,铜线基本没有了,连接件性能下降。还有关键的人工费用,996工资还更低了,缩短出差时间等等。> > >
>>再这样卷下去,大概率会牺牲掉品质,性能上也很难满足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的要求。大浪淘沙,终究会有些企业倒下,行业洗牌后,价格才有望重回正轨。> > >
>>也因为LFP电池价格的一路下探,导致今年钠电池以及LMFP电池都没有了出路。笔者也没有发表文章关注这两个技术。> >
>>据业内人士估计,钠电池价格能做到0.4~0.5元/Wh, 要比铁锂高出不少;而且考虑到能量密度较低,无法满足主流乘用车的应用。最终宁德时代发布了逍遥增混电池,采用锂钠混合电池来提高能量,并改善低温性能。> >
>
>
>
>当然了,钠电池虽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折戟沉沙,在轻型电动车(电瓶车)以及储能领域依然蒸蒸日上。这两个应用场景都不需要高比能,反而更看重高低温性能的均衡,以及更好地安全性。在技术路线上,>也从传统高比能的层状材料转移到了更加安全,更加便宜的聚阴离子上。> >
>>钠电池有个特殊的地方,就是负极硬碳的压实密度低,需要非常多的电解液,所以钠电池的规模使用还需要电解液的大幅降本。> >
>>此外,储能领域动辄1万多次的循环寿命,可能也需要跟采用补钠技术(跟锂电补锂类似),这一点还没看到哪家有所突破。> > >
>
>
>
02.>
>>向上卷价值> > >
>>在如此内卷的时代,依然有企业获得了惊人的效益,比如行业龙头C公司,2024 年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90.45 亿元,同比下降 12.09%;归母净利润360.01 亿元,同比增长 15.59%。> >
>>在收入大幅下降的同时,利润却增加了15%以上,靠的就是其领先的产品性能,获得了较高的毛利率。> > >
>>1.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快充技术,能够有效解决消费者的补能焦虑。> >比如年初极氪001发布的神行超充电池,能够做到峰值5C, 平均4C的充电倍率,11.5min从10-80%SOC。> >
>>不仅是纯电车行,在混动车型上,C公司发布的骁遥增混电池也实现了峰值4C的充电倍率,并且纯电行驶里程达到了400km.> > >
>
>
>
>靠着这种>加量不加价的市场战略,在其他厂商降价不赚钱的时候,C公司赚的盆满钵满。>所以说快充技术已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吉利旗下的极电新能源发布的二代金砖电池,蜂巢能源,欣旺达等企业也都发布了峰值6C, 平均4C的快充产品。> > >
>>今年宁德时代也开了几场发布会,不过都没什么技术上的突破,跟2023年的凝聚态电池以及神行超充电池的发布会相差甚远,基本是老生常谈,技术啃老。> >
>>转而更加关注商业模式以及品牌战略上的重整。可见这么多年过去了,商业化取得重大成功的锂电池,基本也黔驴技穷了。> >
>>2. 除了快充之外,今年最为热门的就是固态电池了。> >尤其是上半年传出国家60亿支持全固态电池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并且将应用时间定在了2027年。> >
>>随后,无论是广汽,上汽,奇瑞,还是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企业,都密集宣布了自家的固态电池技术,并且都要赶在2027年前小规模量产。> >
>>虽然固态电池号称能够实现高比能(400Wh/kg), 高安全,快充,长寿命等性能,但目前还没有哪家能够在一颗电芯上展示出所有优点,可见固态电池并不是六边形战士。> > >
>>而且全固态电池的成本高昂,不会再电动汽车上大规模普及。我们已经在液态电池上建立了强大的有时,不必自废武功。> >
>>反倒是欧美的电池初创企业,比如Northvolt等,必须寄希望与全固态电池,带来制造技术的革命,实现弯道超车> >。> > >
>
>
>
>更为现实的是,固态电池的高比能和快充无非是为了提高续航里程,减少补能焦虑,而传统的燃油发动机没有这样的问题。> >
>>所以,今年增程式汽车取得了高速发展,消费者>不想有里程焦虑,加个发电机和增程器就能解决的事,何必要大费周章搞全固态呢?> > >
>>此外,特斯拉早在2020年发布的46大圆柱电池今年来一个来了转折点,年初亿纬锂能推出了6C快充的OMNI Cell,特斯拉自己也解决了产能瓶颈,开始规模出货,而C公司一方面警告马斯克大圆柱注定会失败,另一方面还得在2026年按照合同给宝马完成订单。> > >
>
>
>
>本质上,大圆柱和全固态电池是相斥的,因为全固态的核心是安全,因为安全,才能使用能量密度更高的材料体系,比如超高镍三元以及高容量高硅负极。> >
>>而大圆柱电池电芯容量低,单体热时空系统层级很容易防护,做到>无热扩散(NTP),所以特斯拉和宝马才义无反顾在高端车型上采用大圆柱,保证系统安全,整车性能以及操控体验。> >
>>而且大圆柱电池体积能量密度独树一帜,哪怕是400Wh/kg的全固态电池也不一定能与之媲美,非常适合车用。> > >
>
>
>
>当然,电池出货规模越来越大,对于设计和制造过程中的安全也不容忽视。AI技术不断深入,无论是在在锂金属电解液的选择,锂枝晶的判断,以及常规电池制造过程中的控制闭环等,都更加频繁的看到AI技术的身影。> >
>>希望这些AI技术的应用,在电池技术本身没有重大突破的时候,至少能保证质量的可靠,实现车辆的耐久性指标。> >
>>随着2024年电池价格的下探,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突破50%,电动化的上半场已经接近尾声。目前连快充电池也做到了科技平权,技术平价,飞到了【寻常百姓家】。> >
>>下一步就是智能驾驶的科技平权时代,据悉比亚迪明年60-70%的车辆都将搭载视觉方案的智驾,能够做到高速NOA以上的智驾能力。>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