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回归本源:以第一性原理洞见电驱功率模块的未来

前言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整车电气架构加速演进,对电驱动系统的运行效率、集成度和功能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直接推动了功率半导体器件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有力催生了功率器件封装构型的百花齐放。从传统的Si基IGBT模块(如英飞凌的HP Drive模块),到SiC基MOS模块(如Bosch的PM6模块),再到高集成度的PCB嵌入式封装方案,产业链上下游不断尝试更小尺寸、更高散热效率、更强兼容性的设计和封装路径。然而,在形式创新层出不穷的同时,我们也应重新审视科技产品的本质—不能陷入堆叠参数或炫技的“伪创新”,而是用高可靠、强可控、好量产的科技新手段,实实在在地破解系统效率、成本与稳定性的“不可能三角”问题。唯有回归这一本源,功率器件的创新才能真正赋能新能源汽车行稳致远。

面向工业或消费的科技产品通常需同时承载着两种价值:功能价值和情绪价值。功能价值体现为产品直接为用户带来的效率提升、性能增强或问题解决等客观的功能强化;情绪价值则源自产品给予用户的身份认同、审美愉悦、安心感或未来感等主观的情绪满足。以电动汽车为例,续航里程、加速性能、智能辅助驾驶等,构成了其核心的功能价值;而整车设计感、品牌调性、智能座舱体验,则更多体现情绪价值。由此可见,主驱电控系统(即电机控制器)作为电动汽车的动力核心之一,承担着驱动效率、响应速度与整车性能输出的关键作用,属于典型的功能价值提供者。它虽不直接面向用户感知,但决定了整车性能体验的底层逻辑,是功能价值赋能情绪价值的技术支撑。而主驱电控中的功率模块(如IGBT、SiC MOSFET模块等)属于功能价值链中的底层核心组件,其主要作用是完成高电压、大电流的高效转换和驱动,直接影响电驱系统的效率、响应速度、输出功率能力和可靠性,属于功能价值的关键支撑者。

而功能价值类的科技产品,核心目标并非追求外观或功能的差异化,而是在满足特定性能需求的前提下,通过科技创新,尽可能地实现成本最优控制。这类产品的设计着重于高效能与低成本的平衡,其关键在于通过对物理原理、材料特性和制造工艺的深入理解,去除一切不必要的复杂性与冗余,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和运营成本。与追求个性化和市场区隔化的消费类产品不同,功能价值型产品的重点在于通过精准的性能优化和成本压缩,确保产品在特定使用场景下的效能最大化。因此,创新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突破上,更体现在如何以最低的投入达到最佳的效能输出,确保产品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第一性原理”和”成本模型”

在功能价值类的科技产品开发中,“成本模型”不应只是价格的加减法,更是一种系统化工程优化的过程。我们始终倡导以第一性原理为出发点,深挖成本构成的本质逻辑,倒推产品在设计、制造乃至运营环节中的优化路径。一个广为人知的典范,就是 Tesla 的电动汽车业务。

Tesla 并非通过传统造车经验来降本,而是从零开始,用基于物理本质的“成本模型”对整车进行系统性重构。在产品定义、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乃至营销服务的各个环节,Tesla 都在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这项功能背后的真实物理约束和成本构成到底是什么?”例如:

• 推出极简SKU的爆款单品(如 Model 3)来实现规模化生产

• 引入大压铸工艺,减少车身零件数量,降低装配成本

• 应用18650圆柱电池,在成熟产线基础上获得电芯性价比

• 提前部署碳化硅功率器件,提升电控效率与续航表现

• 对热管理系统进行深度整合与结构革新

• 在整车装配工艺上持续迭代“少件化”和“一体化”

这些措施背后,都体现出一种用物理逻辑+系统思维重构产品成本模型的能力。如果把这种思路下沉到功率电子系统,例如主驱逆变器的研发,会发现类似的共性原则正被广泛应用:

• 大单品模式:通过极度克制的产品组合实现最大限度的放量,降低边际制造成本

• 硬件同质化与标准化:减少非必要差异化,提升功率模块互换性与测试效率

• 工艺平台化:统一制程,减少工艺变体,提升良率与可扩展性

• 结构“少件化”:精简结构件数量,减少焊接/装配环节,提高可靠性

• 功能集成化:例如将驱动、传感、控制集成进一块PCBA板卡,压缩空间与布线复杂度

这些优化措施不是孤立执行的,而是系统建模与动态迭代下的结果。在建立“第一性成本模型”时,我们也需时刻关注边界条件的变化

• 当前采用的材料或结构,是否受制于当时技术水平?

• 随着某种关键技术的成熟,是否原有方案已不再最优?

• 某一处降本是否会在其他环节引入更高的代价?

第一性原理的思维要求我们不断回到问题本质,在变化中更新模型、在实践中迭代方案。

图片

从近几年的市场演进与行业趋势来看,功率模块的封装正经历着一场从“百花齐放差异化”走向“标准化平台化”的转变。曾经以定制化、差异化为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模式,正逐步让位于“够用即好(Good Enough) + 成本驱动(Cost-Driven)”的设计哲学。

这一趋势背后,实则是 “成本模型”逐步主导技术决策逻辑的体现。企业在寻求规模化交付与系统集成效率的同时,也在重新审视封装设计的边界:什么是真正必要的性能提升?哪些结构是可以优化甚至舍弃的?

因此,封装的演变不仅是技术的选择,更是成本意识深入工程逻辑的一种体现

如何重构车规级电驱功率模块的“成本模型”?

在汽车产业中,功率模块作为电驱系统的核心组件,其成本结构远不止于表面的 BOM 和制造费用。真正影响产品成败的,是隐藏在背后的“系统性成本”—包括工程开发验证成本、供应链管理成本、乃至战略层面的机会成本

这些“隐性成本”在车规级主驱功率模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理解它们,正需要回归“第一性原理”的思考框架。

图片

成本模型的底层逻辑:从定义出发,向细节落地。我们始终认为:产品的定义与战略,是成本模型的“根”;产品的细节打磨与工程优化,则是“叶与枝”。只有站在系统全局角度明确方向,才能确保每一个细节优化都不偏离正轨。

图片

电驱功率模块产品战略及定义

电驱功率模块在市场应用时主要面临如下痛点:

1. 高开发成本 + 长验证周期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安全零部件,功率模块的封装形式不仅决定了系统的电气接口、冷却路径和结构布置,还直接影响功率能力与可靠性。在整车企业准入门槛极高的背景下,模块需经历 A/B/C 样、多轮 DV/PV 验证、夏/冬标测试等长周期认证流程,开发周期动辄18个月以上,成本高达千万人民币。

2. 高制造门槛,难以摊销的产线成本

功率模块属于半导体封测范畴,对精密设备、环境控制要求极高,产线建设与运维成本昂贵。若缺乏规模效应,单位制造成本将长期居高不下,难以形成价格竞争力。

3. 市场需求分化严重,封装兼容性要求高

新能源汽车动力架构日益多样(主驱、辅驱、混动、增程),电池电压等级不一(400V/800V),功率器件技术共存(IGBT与SiC MOSFET)。若每种应用场景均定制开发,将导致重复开发、资源浪费与时间拖延,难以规模复制。

4. 碳化硅普及受限于封装成本

目前 SiC MOSFET器件正快速渗透纯电平台,然而其对应模块封装的生产工艺成本与良率损失居高不下,成为大规模商用的主要障碍。

5. 项目交付周期是生死线

电动汽车行业“内卷”激烈,新车型发布节奏加快。功率模块开发周期过长,往往拖慢整车开发节奏,直接影响车型上市窗口与市场机会,造成重大战略成本损失。

针对上述痛点,一个优秀的电驱功率模块封装方案,应从“战略可扩展性”与“单品极致成本”两个维度出发,构建可持续的竞争力:

一、战略导向:标准化 + 高兼容性 = 平台能力

通过平台化、大单品策略实现边际成本递减,降低工程开发、验证及供应链复杂度:

• 模块形态通用化:如半桥/单管封装 → 可灵活构建全桥、Boost 等拓扑

• 功率分档颗粒度中小等级→ 易于并联扩展高功率应用

• 兼容 IGBT 与 SiC MOSFET 封装→ 一体适配当前与未来市场

二、战术落地:极致单品成本 = 成本优势

在满足性能前提下,实现每颗模块的成本最优:

BOM 成本最优:精简物料种类,优化主材配比,实现基材的高利用率

制造成本最优:减少工艺复杂度,提升良率与节拍效率

从 特斯拉TPAK 到 ZPAK:功率模块封装的演进之路

在功率模块封装不断追求标准化、平台化与高兼容性的背景下,Tesla 和 ST 联合推出的 TPAK 封装被业内广泛认可,成为极少数兼具性能与通用性的优秀案例。

TPAK 的核心优势在于:

• 实现极低杂散电感设计,支持 SiC 与 IGBT 的通用封装

• 通过单管串并联方式,灵活拓展不同功率段与动力拓扑结构, 尤其适配如比亚迪DMI、吉利雷神混动等混动架构中的 DC/DC Booster 模块,满足系统能耗、动力性能与结构集成的多重优化需求

• 封装本身为 TO-247 的变种,生产工艺极简,具备良好的制造成本优势

• 适配SiC MOSFET器件,塑封结构耐高温、低寄生参数,有利于发挥 SiC MOSFET器件的耐高温特性与系统效率

图片

图片

图片

随着新能源汽车对系统级紧凑化、集成化和大功率性能的进一步要求,TPAK 的一些结构性问题也日益显现:

1. 系统结构复杂、制造工艺繁琐

TPAK 在逆变器集成中需大量铜排互联设计:

• AC 铜排需穿越 DC 铜排叠层后再连接电流传感器至电机,整体布线复杂

• 各单管需串并联,导致焊点数量剧增,激光焊接工艺难度大

• 上下桥臂焊接区需额外绝缘处理,占用水冷器有效面积,散热效率受限

2. 封装尺寸限制碳化硅器件性能释放

TPAK 封装于 2016 年面世,设计初期仅支持尺寸较小的 SiC 晶圆,热耦合严重,限制了其散热潜力。如并联设计不当,还会出现严重的栅极谐振问题,影响器件可靠性(具体技术分析详见 https://mp.weixin.qq.com/s/dw_GXgqNq6fPyE7R_cb9ww )

图片

图片

ZPAK:在继承中创新,为性能而生

针对 TPAK 的优势与不足,致瞻科技推出了新一代标准化封装平台 —ZPAK,在保持 TPAK 所有优势的同时,系统性解决了其结构痛点,并大幅提升可制造性与集成效率。

核心定义:面向主流功率段的半桥封装平台

• 单并模组即可覆盖主驱主流功率需求,支持向下拓展(如 ISG/P1电机驱动)

• 适用于 DC/DC Booster 半桥结构,适配混动、增程等多种系统

• 支持多模块并联,满足≥220kW 的高功率输出场景

• 支持匹配不同散热底板(铜/铝 Pin-Fin)和陶瓷基板(AMB/ZTA),适应不同冷却策略与成本目标

图片

400V平台电动汽车应用 – ISG/TM逆变器

图片

800V平台电动汽车应用 – ISG/TM逆变器

ZPAK 不仅在封装上进行平台化创新,还显著简化了逆变器控制器结构与组装工艺

• 减少焊点数量,提升生产良率

• DC母线以及交流出线易于逆变器设计及生产制造

• 结构更加紧凑,有助于整车平台的模块化与模组化设计部署

图片

首创ZPAK模块封装,平台化和低成本设计

图片

基于ZPAK模块的逆变砖设计示例

极致的单品成本设计

功率半导体模块,作为电能变换系统的核心部件,其封装形式直接决定了性能、可靠性与成本的平衡。尽管当前市面上存在多种结构形式,如传统框架式模块、塑封类模块、PCB嵌入式模块等,但从本质上看,它们的封装架构大多遵循“三明治式”的多层叠层结构。

无论是哪种模块类型,其核心结构与功能基本一致:

• 基板材料:承担芯片载体作用,影响电气连接与散热性能

• 封装壳体、塑封体或FR4:提供物理保护和结构支撑

• 焊料与端子结构:实现高可靠性电气互联

• 散热底板(如Pin-Fin水冷结构):提升整体热管理能力

以下表格罗列了典型的三类不同类型的SiC MOSFET模块封装的材料架构以及对应的功能价值。当模块在功能价值上已经“各有所长”,真正决定市场胜负的关键就转向了“系统级成本控制能力”:

• 哪种封装方案能够以更低的物料成本实现相似性能?

• 哪种模块在大批量生产中拥有更高良率与更低工艺复杂度?

• 哪种设计能带来更少的物料种类、更高的通用性和更优的库存周转?

答案往往不在材料堆砌中,而在工程师对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艺的深度取舍与系统优化中体现。

图片

在功率模块的开发中,致瞻科技始终秉持“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的工程方法论,以简驭繁,在结构、性能、工艺与成本之间取得最佳平衡。

ZPAK 作为致瞻科技主力功率模块产品之一,在开发过程中,我们围绕性能优化、BOM成本与工艺简化三大核心目标,逐步迭代并沉淀出一套具有高度工程效率的封装设计方法。

本文将简要分享 ZPAK 模块的四大关键设计亮点:

设计特点一:以最简工艺实现3D换流回路布局

图片

杂散电感是限制逆变器性能提升的重要因素。ZPAK 模块通过 3D 换流回路结构,有效降低主功率回路的寄生电感,从而减少开关尖峰、降低开关损耗,并适配高开关速度的 SiC MOSFET 和 IGBT(如英飞凌 EDT3),同时也能够降低并联各芯片间的电流不均衡度。

与 Semikron eMPACK 所采用的柔性 PCB + 银烧结 3D 布局方案以及PCB嵌入式方案相比,ZPAK 模块在结构上极为简洁,仅使用两颗铜 Spacer 和外部母排即可实现全叠层布局,无需复杂材料和高成本制程,极大提升了工艺可量产性和生产良率。

设计特点二:极致“芯片得房率”,造就最小尺寸封装

图片

AMB基板是功率模块中最关键、最昂贵的封装单元之一。ZPAK 通过减少公摊区域(如走线、避让、端子等辅助区域),实现高达 85% 的芯片得房率,远高于传统 HPD 模块的 50%。

更高的得房率意味着在相同芯片配置下可使用更小的封装尺寸,进一步降低模块体积、水冷系统尺寸,最终压缩系统级成本。

设计特点三:创新引脚布局,兼顾小尺寸与高安规

图片

ZPAK 重新定义了功率与信号引脚的空间排布:

• 中置 DC+、上下布置 DC– 与 AC,确保纵向满足爬电与电气间隙;

• 上下半桥驱动管脚对称布局,利于驱动板布线;

• 上下管驱动管脚靠近各自功率Source/Emitter极,规避安规避让设计负担。

基于此,ZPAK 模块在搭载 4 颗大尺寸SiC MOSFET芯片的前提下,模块宽度仅为约 24mm,是同级 DCM500 模块宽度的一半,结构更紧凑、系统集成更便捷。

设计特点四:极简结构 + 极简工艺 = 极致成本控制

图片

传统 HPD框架式模块涉及多达约10 种封装材料和十几道工艺流程。ZPAK 模块仅需 5 种核心封装材料,且结构极简,公差控制好,模块尺寸更小,物料成本与供应链复杂度大幅下降。

在工艺上,ZPAK 的生产流程仅包含 4 道前工序 + 4 道后工序,支持单次注塑 48 颗模块的并行化加工,极大提升产能效率并降低单位制造成本。

ZPAK方案和其余市场主流方案综合对比

功率模块可通过标准化、平台化、高兼容性从而获得较突出的“战略可扩展性”, 可极大降低工程设计开发/验证成本、供应链管理成本以及战略成本(机会成本)。

以下是ZPAK方案和市场几种主流功率模块方案针对战略可扩展性方面的对比:致瞻的ZPAK和特斯拉的TPAK方案获得最高评分,紧随其后的是PCB嵌入式方案。但我们认为PCB嵌入式方案虽然具备结构紧凑、电气性能优秀以及灵活性高等潜力,但当前仍面临生产良率较低与商业模式尚不清晰的挑战,因此短期内难以大规模量产。

图片

备注:

(1) 需要同时埋嵌IGBT以及FRD芯片,芯片厚度不同,且芯片尺寸较大,埋嵌难度较大;

(2) HPD作为三相全桥模块,比较难支持升压Booster拓扑。

功率模块本体的成本来看,TPAK模块在物料成本(BOM)、制造工艺复杂度以及生产良率控制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具有较强的性价比。

然而,问题出现在逆变器系统层面:由于TPAK模块对外围工艺和设计的适配要求较高,反而在整机制造过程中引入了较高的工艺复杂度和良率风险,增加了整体成本。

相比之下,传统的HPD灌封模块和DCM500塑封模块虽然在单体成本上较高,但凭借更友好的系统适配性,大幅简化了逆变器结构设计和制造流程,从而在逆变器系统层面实现了成本优化。

而ZPAK模块则充分融合了两者的优点:

• 在模块本体层面,继承了TPAK的低BOM成本、低生产成本以及良率优势;

• 在系统集成层面,又具备传统模块针对系统应用的设计友好性与可制造性。

最终实现了模块成本与系统成本的双重优化,成为兼具性能、成本与可制造性的新一代功率模块解决方案。

图片

备注:

(1) TPAK方案需要逆变器层面设计较为复杂的叠层铜排和AC引出铜排,因此导致逆变器层面的BOM成本增加;

(2) DCM500模块因为塑封尺寸较大,更容易造成塑封分层、塑封开裂、塑封气泡的问题,因此在生产工艺成本以及良率损失上较TPAK和ZPAK高一些;

(3) 目前PCB嵌入式属于产业化初期阶段,目前生产工艺成本以及良率损失均处于较高水平。

点击查看全文
评论赞0分享
轨迹
致瞻科技功率模块

欢迎关注我们!

上海恩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1NE时代-小恩
188-1775-0862
沪ICP备17041240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