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9.99万、3.99万、2.99万、9998 元…> >
> > >据不完全统计,10月以来,国内外共发布8款人形机器人新品。>
>
>
>
当松延动力 Bumi 喊出 9998 元的定价,当加速进化 Booster K1 以 2.99 万元起售,人形机器人行业突然闯入了「价格屠夫」。>
>曾几何时还停留在实验室、售价>动辄几十万的人形机器人,如今正向消费级市场快速下沉,「价格战」的硝烟似乎已近在眼前。>
>但这场战役,究竟是行业破局的必经之路,还是透支未来的短期狂欢?答案藏在技术、场景与价值的平衡里。>
>01.>
>“价格屠夫”登场,低价破局的诱惑与隐忧>
>低价永远是撬动市场的利器,人形机器人行业也不例外。>
>早些前,>宇树科技>G1机器人凭借其9.9万起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势,搅动了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
>7月,宇树科技又发布了第三款人形机器人“Unitree R1”,该机器人售价3.99万元起,支持开发/改制,>拥有26个关节,>灵活超轻量约25Kg,>能够完成跑步、翻跟头、倒立、格斗等高动态动作,>集成语音和图像多模态大模型。而宇树科技R1 Air的定价,更是采用了“一步到位”的策略,仅需2.99万元。>
>
>
>
“相对小一点的机器人往往更加便宜,大的机器人价格会贵一些。”宇树科技董事长王兴兴在接受交流时表示,还希望以更好的价格,让更多人愿意采购,然后有更多人使用机器人。>
>进入10月,先是松延动力 Bumi 以 9998 元的价格击穿行业底价,再是加速进化 Booster K1 以 2.99 万元起售并主打「二次开发」,两款产品直接将人形机器人从高端实验设备拉到大众消费可选品的维度。>
>在此之前,高性能人形机器人的价格普遍停留在数万元级别,有的甚至堪比一辆家用车。>
>松延动力通过自研垂直整合以及国产化供应链,把核心部件的溢价权握在手里。同时在材料上“换道超车”,采用大量复合材料,进一步实现轻量化与成本控制。松延动力 Bumi 9998 元的定价,实现了2 天卖光 500 台首批库存的“战绩”。>
>除了Bumi 外,作为全球首个在视频里呈现一镜到底、多次连续后空翻的人形机器人,松延动力N2机器人售价定为3.99万元。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表示,一方面是为了先抢占低价市场,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市场知道松延动力。>
>“松延动力将N2机器人卖39900是一种营销策略,而非销售策略,我们想以一个话题性的价格去打开知名度。”姜哲源此前在交流中表示,在创业初期不应过度追求超额利润,而是应当尽快把品牌力做起来,把知名度拉起来,不要下牌桌。亦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爆火出圈之后,松延动力的N2机器人产品收获了超过2000台订单。>
>在尺寸方面,松延动力 Bumi 的身高 94 厘米、重约12kg、拥有超过21个自由度,是一款真正具备行走、奔跑、舞蹈、语音交互、图形化编程等能力的消费级人形机器人。姜哲源表示:“小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
>同样是身形小巧,加速进化 Booster K1 的整机重量小于20kg,具备轻量便携的特点,定位为>具身开发入门级平台。>
>
>
>
据悉,Booster K1以“买得起、用得爽”为产品理念,致力于打破具身智能开发的高门槛。针对教育、科研、展演等不同开发需求推出的三个版本,全系标配22自由度,均支持二次开发,实现“入门即高端”。首发20分钟内,首批全款订单全部售罄。>
>低价的核心价值在于降低门槛,让更多个人开发者、中小企业有机会接触和应用人形机器人,倒逼行业加速技术普及与生态完善。>
>姜哲源认为,>如果一个产业的产品价格一直维持高毛利,那就是不健康的状态。未来所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价格都会往下走,最终收敛到合理利润率。价格下探会加快产业普及,带动上游供应链降本,带来全行业普惠。>
>但低价背后同样暗藏隐忧。过度压缩价格是否会导致产品在续航、负载、交互精度等关键性能上妥协,反而影响用户体验与行业信任。>
>“现在机器人还没到卷价格的时候。”>智平方CEO郭彦东则认为,现在最重要的应该是让客户觉得好用,而不是便宜。>如果大家只关注便宜不关注性能,对研发的伤害很大,就没有人造了不起的机器人了。>
>02.>
>场景化细分,绕开价格战的差异化赛道>
>并非所有玩家都选择专注于价格厮杀,更多企业正通过场景化细分开辟新战场,用精准定位替代低价竞争。>
>首先是聚焦日常需求的家庭消费级场景。>
>家庭场景追求便捷、安全与亲和力,松延动力 Bumi 、1X NEO、Figure 03 均瞄准这一赛道。>
>松延动力 Bumi 在低价的同时,锚定了“儿童教育+情绪陪伴”的应用场景,砍掉了所有非刚需功能。Bumi 功能集中在编程教具和亲子互动,支持编程教学、跳儿歌舞蹈、语音聊天。虽然避免了传感器和机械臂的冗余投入,但是缺失了复杂的家政清洁模块。>
>10月29日,1X正式推出家用人形机器人NEO,定位为家庭专属产品,外观与材质均围绕家庭场景量身打造,不仅能自主完成家务,还可与家庭成员实现自然互动交流,该产品将于2026年启动交付,并计划于2027年起拓展至全球其他地区。产品定价20,000美元,同时提供每月499美元的订阅选择。>
>
>
>
NEO身高约167cm、体重30 公斤,拥有22 个自由度,搭载NVIDIA Jetson Thor 芯片,续航达4 小时且支持快充,采用 3D 晶格聚合物软体机身与针织外表,工作噪音低于冰箱。>
>为家庭而生的NEO可自主完成扫地、洗衣、清理马桶 / 灶台等家务,能与家庭成员自然交互(比如提供减肥食谱、讲笑话)并通过“情感耳环”传递情绪信号,具备69.85 公斤提重物能力与24.95 公斤携带能力,还可自主充电及通过 1X 专家指导持续学习,是行业内率先落地的家用人形机器人之一。>
>然而,NEO 为机器人进驻家庭带来了希望的同时,也伴随隐私挑战。>
>用户需明确同意操作监督与数据共享,新任务可通过 APP 预约 1X 远程操作员,借助摄像头指导 NEO 学习完成;NEO 还会捕捉家务视频用于 AI 模型训练。不过 1X 提供隐私保护机制,用户可设视频禁区、模糊人脸,操作员和 1X 均需经批准才能访问相关视频。>
>另外,本月初,Figure 发布了第三代人形机器人产品 Figure 03,这款人形机器人面向家庭场景与全球规模化应用。>
>针对家庭场景的设计,Figure 03 的安全性与易用性实现了双提升。Figure 03 采用多密度泡沫与柔软针织物覆盖设计,替代传统硬质机械硬件,软质部件可水洗、免工具拆卸更换,还支持服饰配件个性化定制,让日常交互更安全,更适配家居环境。>
>在核心性能上实现多重突破,Figure 03 搭载新一代视觉系统,帧率翻倍、延迟降低且视野扩大,结构更紧凑,助力复杂环境导航与精准操作;具备 10 Gbps 毫米波数据卸载能力,支持大规模端到端 “像素到动作” 学习;电池通过 UN38.3 国际安全认证,多重防护机制抵御风险,同时支持 2 千瓦功率无线感应充电,可实现家庭场景全天自动停靠补能。>
>Figure 虽专注于家庭市场,但丝毫不会削弱 Figure 03 在商业市场的潜力。家庭场景的技术改进,比如感知、续航、定制化,反哺提升了 Figure 03 的商用适配性。>
>此外,宇树近期公布了其机器人G1在家用场景的新进展,不再只是“表演”。在最新发布的全身遥操作平台视频中,G1 不仅展现了遥操作下更出色的运动能力,还首次公开了家庭助理功能,比如扔垃圾、擦桌子、刷碗、扫地等家务,它都能流畅完成。>
>整体来看,这类产品不追求极致性能,而是专注于家务辅助、陪伴互动等核心需求,通过适配家庭环境的设计与功能,实现刚需价值。从9998元到20,000美元,其竞争力在于场景适配度,而非单纯价格,用户愿意为「用得上、用得好」付费。>
>其次是主打专业高效的工业级交互场景。>
>智元机器人精灵 G2 聚焦工业级交互场景,核心需求是稳定、精准与耐用。>
>10月16日,智元机器人正式发布人形机器人新品智元精灵 G2,作为精灵 G1 的升级版,它实现了全方面能力迭代。>
>作业端,依托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关节执行器、多类型传感器阵列及 7 自由度十字腕力控臂,其可完成毫米级智能力控作业,覆盖零部件抓取、装配等复杂工序;交互端,凭借强化学习推理与任务编排能力,支持多人实时交互、本地模型部署及作业流程定制;续航端,双电池热插拔技术搭配自主回充功能,满足 7×24 小时作业需求。>
>
>
>
性能的全面升级让智元精灵 G2 形成了“高智能、低成本、快流程”的场景泛化能力,不仅能适配各类生产与生活应用场景,更成为工业制造从“自动化”向“智能化”进阶的重要推力,为不同领域的智能应用提供了可靠支撑。>
>商业化进程上,智元精灵 G2 未发先火,>龙旗科技>提前签下数亿元框架订单并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发布当日,均胜电子过亿元采购合同启动首批交付,其汽车零部件产线将率先部署该机器人。>
>工业场景对机器人的负载能力、工作时长、抗干扰性要求极高,价格并非首要考量,能否适配生产线、仓储物流等专业场景的复杂需求,才是竞争关键。>
>最后是抢占技术高地的行业级全天候场景。>
>10月9日,云深处发布全球首款具备 IP66 防护等级的全天候人形机器人 DR02,该机器人拥有 -20℃至 55℃宽温运行区间,可适应户外淋雨、潮湿粉尘等复杂环境;采用高拟人化设计(175 厘米身高、68 厘米臂长),具备1.5米/秒标准行走速度、4米/秒极限速度、25厘米高连续楼梯攀爬能力及20度斜坡攻克能力,双臂操作负载达10公斤、整机背负能力20公斤。>
>
>
>
同时,DR02创新采用模块化快拆设计,配备275TOPS 高算力单元与“激光雷达+深度相机+广角相机”的多传感器感知系统,可突破环境限制,为安防巡逻、工厂作业等场景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填补了人形机器人户外复杂环境作业的行业空白。>
>作为全球首款行业级全天候人形机器人,云深处科技 DR02 直接切入特种作业、户外巡检等高端场景。这类产品需要突破极端环境适应性、复杂任务执行等技术难题,其价值在于填补行业空白,价格敏感度极低,技术壁垒才是核心护城河。>
>03.>
>更「人形」,技术内核才是终极竞争力>
>无论价格高低、场景如何,人形机器人的核心魅力终究在于「人形」,即更接近人类的动作流畅度、交互智能度与环境适应力。这一点上,宇树科技 H2 与 小鹏全新一代IRON 给出了明确示范。>
>区别于R1的“高性价比”系列,宇树科技H2则是聚焦极致高性能。>
>值得注意的是,最大特点是在脸部采取了拟人度更高的仿生设计。>
>作为宇树科技第四款双足人形机器人、第二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H2的身高180cm,重 70kg,尺寸参数更契合人类身形比例,首次配上了拟人仿生脸;配备了 31 个关节,相比宇树科技此前发布的 R1 机型的 26 个关节,关节数量提升 19%,灵活性显著增强。>
>宇树科技H2具备强大的运动性能,能够完成舞蹈、武术表演等复杂动作,运动控制和平衡能力出色。更神奇的是,H2配备了仿生人脸,眼睛、鼻子、嘴巴高度拟人化,通过内嵌头部的机器人之眼,H2可更快实现360度环境感知。>
>最近,全新一代小鹏 IRON 人形机器人以轻柔的猫步亮相科技日舞台,其优雅的姿态、类人的灵动瞬间更是颠覆了大众对机器人的固有认知。>
>全新一代小鹏 IRON 的核心突破,在于构建了一套从骨骼到皮肤的全维度拟人生态,比如>仿人脊椎的搭载、仿生肌肉系统支持胖瘦等体型定制、全包覆的柔性皮肤、仿生的双肩、还原人类手部精细动作的灵巧手、新增的脚尖自由度等,>打破传统机器人动作僵硬问题,解决行走噪音大、地面冲击力强的行业痛点,视觉与触感更亲和,从而让机器人像人不再是表面的形态模仿,而是深入功能本质的协同创新。>
>
>
>
全新一代小鹏 IRON 需要实现更自然的动作衔接、更智能的交互体验,除了拟人生态的躯体外,智能大模型、海量数据以及安全体系等同样也需要赋予其灵魂。>
>从行走、抓取到复杂姿态调整,追求拟人化的流畅性,避免机械感,这需要精密的电机控制、算法优化与结构设计;能够理解语音指令、识别环境变化、自主决策响应,而非单纯执行预设程序,这依赖于 AI 大模型与传感器技术的深度融合。>
>这些技术突破无法通过低价实现,反而需要长期研发投入。当行业从「能不能做出人形」走向「能不能做好人形」,技术内核将成为超越价格的终极竞争力。届时,用户或许最终会为更像人、更好用的产品买单,而非单纯的低价产品。>
>04.>
>写在最后>
>短期来看,低价产品能快速吸引关注、激活市场,让更多人认知人形机器人的价值,推动行业从小众走向大众。>
>比如在王兴兴看来,>人形机器人首先要实现广泛的应用,只有出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吸引更多的开发者基于其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丰富机器人的功能和应用的多样性,从而促进整个机器人生态的繁荣和发展。>
>但长期来看,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利润空间支撑技术迭代,场景化创新满足多元需求,技术升级提升产品核心价值。>
>对于行业玩家而言,>性价比的背后还要有底线、有配套、有未来>。底线是不牺牲核心性能与安全,配套是明确的场景定位与服务支持,未来是持续的技术研发与生态构建。只有这样,人形机器人才能真正从价格热点走向价值常态,成为改变生活与产业的重要力量。>
> >












沪公网安备310107020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