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由NE时代(NE Times)和纽伦堡国际博览集团(Nürnberg Messe)联合举办的“E/ETec2023新一代智能汽车电子电气架构技术大会”在上海顺利召开。> >
>博世汽车电子事业部半导体业务资深产品经理>张剑龙>受邀参加,并在现场做了题为《>第三代CAN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的演讲,《智车引擎》整理了>张剑龙>先生分享的内容,略有删改,以飨读者。>
>> >
>本文福利>:分享>《>第三代CAN>通信技术及其应用>》>P>DF>,关注“>智车引擎”>,对话框回复>“>CAN>通信>”>下载报告。>
>(注:EETec2023可分享资料仅供参会嘉宾个人学习使用,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可把资料用于任何形式的商业行为,未经原著嘉宾同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可以把资料上传至免费共享网站或APP。)>
>以下是演讲实录:>
>大家好,我是博世汽车电子事业部半导体业务产品经理,今天我将给大家介绍第三代CAN的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
>我相信熟悉汽车通信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博世是CAN通信协议的主要发明者,从标准CAN到CAN FD再到今天分享的CAN XL。刚才很多同行提到电子电气架构的时候,都提到了CAN的下一代CAN XL,我很感谢今天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CAN XL具体长什么样子,以及CAN XL有什么新的功能。> >
>我的话题有几个部分,包括CAN XL的关键指标,以及目前标准化的进展情况,CAN XL的优势和它的应用场景。> >
>当我们谈论一个通信协议时可能首先关心的是速率以及带宽。> >
>首先,CAN XL的速率上限是20兆比特/秒,基本是当前CAN FD主流速率的4-10倍左右的提升,当然实际能够达到的速率还取决于网络拓扑和收发器的能力。CAN XL协议可以兼容当前市面上的CAN收发器;其次,带宽,CAN XL最高可以支持到2048字节也就是2K的数据量,这跟之前的CAN FD有很大的区别。好处是一帧报文可以加载更大的信息量,我们甚至可以把以太网协议数据放到一帧CAN XL报文中去传输;第三,CAN XL不是跳跃式的变化,而是增量的升级,CAN XL允许和CAN FD在同样的一条总线里共存,也就是所谓的混合网络,但这个混合网络的速率上限是8兆比特/秒,主要是受物理层的电平格式以及收发器能力的限制。> >
>第四、第五讲的是可拓展性和丰富的生态。CAN XL的性价比比较高,从速率上看,CAN XL处在10-20兆的范围,虽然和10兆以太网10Base-T1S看似处在同一个速率空间,但从成本的角度,CAN XL可以沿用CAN的所有生态和工具,包括器件、接插件、线束、调试工具等。CAN XL可选择的器件比较多,市面上多家MCU或transceiver都支持CAN XL协议和速率。这是CAN XL相对有优势的地方。> >
>目前市面上MCU,比如英飞凌的,ST的,基本从2024年开始会陆续有量产带CAN XL功能的芯片,支持到20兆的收发器芯片基本在明年也会看到相应的产品,当然也可以使用当前市面上支持5兆或者8兆的收发器。> >
>另外,工具和软件,这些产品目前也已经成熟了。包括AUTOSAR,如果大家关注AUTOSAR去年底发布的R22-11的CP标准,增加了CAN XL的驱动,明确规范了CAN XL驱动的交互形式,它既可以跟传统的CAN的协议栈进行交互,同时也可以跟以太网协议栈进行无缝交互。> >
>第二部分,我们看目前标准化的状态。> >
>首先介绍一个组织CiA。主要是牵头做CAN、CAN FD以及CAN XL技术规范的讨论和定义。CiA组织在CAN的技术或协议的定义上是非常积极,成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整车厂、零部件厂商、半导体公司和工具商。这里提一下,CiA的CAN XL工作组SIG的主席来自博世。除此之外,ISO11898的规范也都有很多博世的同事参与和贡献。> >
>CiA的规范完成后,会推到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做ISO标准化。CAN XL在CiA这边已经发布的主要是两个协议,一个是L2层的数据链路层,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通信协议层,还有一个是L1物理层收发器的规范。这两个标准在2021年年底左右CiA就完成了定义并且发布了规范。后面2022年包括今年都是在做ISO的国际的标准化的流程,其中包括ISO成员单位的修改建议等。预计今年年底ISO11898-1,L2层的数据链路层,和ISO11898-2,L1层的物理层,会在今年年底发布,预计会命名为ISO11898-1(2023版)和ISO11898-2(2023版)。> >
>第三部分,我们看下CAN XL的优势。> >
>这里想探讨的是,CAN XL在电子电气架构中有哪些优势?怎样应用到现在的或者未来的电子电气架构中?> >
>我们用区域架构作为一个例子。> >
>我们刚才讲过CAN XL可以跟CAN FD在同样一个网络里共存,我们管它叫混合网络。也就是说做升级的时候,无需整条网络的ECU升级到CAN XL,而是可以通过一步步渐进式的方式,一个件或几个件去升级。假设这是一个区域架构,这是区域控制器,连接了很多的传感器、执行器,有的是CAN FD的,有的可能需要升级到更高带宽或速率。> >
>CAN XL协议里其实新增了一些特殊的比特位,这些比特位可以做一些比较有意思的事情。举个例子,CAN XL新增了SDT(Service Data Unit Type)比特位,它标识该报文的数据场中协议类型,比如在这个场景中,Zone ECU下面的某些ECU需要运行以太网或者SoA协议栈,这时就可以通过CAN XL的以太网隧道(Tunneling)通信功能将一些高级协议比如TCP/IP, SOME/IP的数据通过CAN XL来传输,在上层软件上不需要做改变,这就是刚才提到的AUTOSAR对CAN XL驱动层规范的交互机制。另外,CAN XL协议还新增了VCID(Virtual CAN ID)比特位,可以用它将同一总线中的CAN XL报文标识成不同的应用。> >
>那CAN XL到底能做成什么样的网络?> >
>CiA牵头的兼容性测试做过很多的场景测试,包括总线型的,点对点的,菊花链的,包括星形的或双星形的网络,比如总线型28米和支线长度40公分的情况下,可以实现20兆比特/秒的速率。> >
>第四部分,CAN XL的应用案例。> >
>这里面有一些是我们根据CAN XL的优点归纳的,也有一些是跟整车厂共同讨论出来的场景。> >
>第一,从CAN FD升级到CAN XL的一些场景,好处是可以沿用当前CAN FD的网络,包括线束、接插件等,都不用变,CAN FD和CAN XL可以共存的混合网络。低成本、低风险地实现快速OTA的升级的场景。> >
>其次,还可以把CAN FD包在一个CAN XL里边,CAN XL可以携带一帧甚至多帧CAN FD进行传输。> >
>第三,CAN XL可以跟以太网做一个比较无缝的衔接,即以太网隧道通信(Ethernet Tunnelling),像我刚才讲到的AUTOSAR已经规范了CAN XL驱动和上层协议栈的交互机制。> >
>第四,可以做一个second backbone。今天有很多专家和同事展示了很多电子电气架构总线拓扑结构,其中很多会做second backbone。比如,你有一个主干网是以太网,但还会有一条CAN FD,或上一位嘉宾提到的用到FlexRay等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场景下的second backbone可以用CAN XL,提高带宽和速率。> >
>最后,是ready for SoA。因为CAN XL新增了VCID,SDT等比特位,CAN XL可以携带以太网协议的数据,为SoA的场景做了比较好的基础。> >
>总而言之,从成本角度来看,在速率不需要达到以太网百兆的时候,其实可以用CAN XL。包括现在已经用CAN FD的场景进行升级的时候,CAN XL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充分发挥CAN的鲁棒性、信号完整性等特点。> >
>总结一下——> >
>CAN XL是CAN的第三代技术,可以达到20兆比特/秒和携带2048bytes的数据,在20兆速率范围内是比较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CAN XL的设计可以沿用当前CAN的很多经验,比如硬件设计、器件等,包括工程师的经验以及一些调试工具等,跟之前的CAN FD都是一样的。另外,CAN XL和CAN FD的互操作性,因为CAN XL可以跟CAN FD共存,可以同时在一个混合网络中。>
>而且,升级到CAN XL非常容易。因为据我们了解,现在所有收发器试图在做新的产品,也就是支持CAN XL 20兆比特/秒的收发器,都会跟当前的收发器管脚兼容,也就是说PCB的layout不会有太多改变。> >
>相比于CAN FD,CAN XL增加了一些新的比特位,更好的适配SoA的发展趋势,包括今天反复提到的和以太网数据的隧道通信等。而且在Security和Safety上都有所加强。并且CAN XL依然保持CAN的基础优势,包括仲裁机制、鲁棒性、较长支线长度等,能够帮助工程师实现更复杂的网络拓扑。> >
>以上就是我今天分享,谢谢大家。> >
>> >
>>
>
> >